詩篇是一種基督教的詩歌或歌曲,特別是指《舊約圣經》中的150首詩篇。對這些詩篇的詠唱,叫作詩篇歌,或詩篇詠唱,是基督教儀式音樂中最古老的部分。約形成于4世紀(早于猶太會堂的詩篇詠唱),現存最早的記譜來自9~10世紀。作為日課的主要內容,通常有3種不同形式的詩篇歌。
交替詩篇歌。指唱詩班分成兩組,面對面地坐在祭壇前,輪流演唱詩篇中的段落,如彌撒中的“進臺經”。標準的結構公式是:交替圣詠—詩節1—交替圣詠—詩節2……交替圣詠—小榮耀頌—交替圣詠。在現代的實踐中,交替圣詠只在開始和結尾唱,小榮耀頌被分成兩段來唱,形成這樣的結構:交替圣詠—詩節1—詩節2……小榮耀頌1—小榮耀頌2—交替圣詠。
應答詩篇歌。指一個或幾個獨唱者領唱一段或幾段詩節,唱詩班在每段詩節后演唱一段疊歌或加以應和,如彌撒中的“升階經”和“哈利路亞”。
直接詩篇歌。指在唱詩篇歌時沒有歌唱者之間的輪流演唱,也沒有交替和應答詩篇歌中加入的疊歌式的段落,如彌撒中的“特拉克圖斯”。
以上的詩篇歌是指拉丁文演唱的、單聲部(后來也有復調的)詩篇歌,主要屬于中世紀基督教會的儀式音樂。17世紀至19世紀初葉,在英美的改革教會中還有一種英語復調詩篇歌,后來發展成有節拍的,并逐漸被贊美詩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