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北宋大文豪,年少成名,享譽文壇,卻一生在宦海里浮沉。在人生的過山車里,他曾抵達權力高位,也曾流放荒蠻低地;但天性樂觀的“老饕”蘇軾,讓“煎”與“熬”都成為烹調美味的方式,在苦中作樂,在失衡中尋找平衡。
據丁永淮先生在《東坡菜和東坡小吃》一書中的統計,以東坡命名或與東坡相關的菜肴大約有100多種,常見的有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羹、東坡餅、東坡蜜酒。蘇軾更是留下數百篇與美食相關的詩詞。
東坡菜也因此被戲稱為“中國第九大菜系”。中國的八大菜系,均以起源的地域命名,如四川的川菜、山東的魯菜、廣東的粵菜、湖南的湘菜等,那么以人物命名的“第九大菜系”又起源于哪里呢?答案就藏在“東坡”之中。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在黃州,蘇軾揣著微薄的俸祿“日以困匱”,好友馬正卿為他“于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不久,繼任太守徐君猷便把城東緩坡上的營防廢地劃給蘇軾。因蘇軾十分仰慕的白居易也曾在貶地耕植,還留下了《東坡種花二首》,于是他便自號“東坡居士”,東坡菜系的起源地歸落黃州,不過東坡菜系在源頭上還是歸屬于川菜,畢竟蘇軾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飲食多以川菜為主。
一處東坡,一位東坡,留下無數名肴佳饌。
在宦海沉浮的日子里,蘇軾上朝堂、下廚房,“自笑平生為口忙”,讓創作與創意齊飛。身在他鄉,難免思鄉,何以解憂,唯有“元修”。
元修菜,又稱“巢菜”“野豌豆”,是由蘇軾引種來黃州的,得名于他的好友巢元修。蘇軾曾美滋滋地贊嘆道:“彼美君家菜,鋪田綠茸茸。豆莢圓且小,槐芽細而豐……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蟲。”從地里采摘元修菜,洗凈下鍋煮熟,加入鹵鹽,佐以豆豉、蔥花、姜汁,味道清鮮醇正,當屬下酒佳肴。
除了引種元修菜,蘇軾還為黃州人民留下了走向世界的東坡肉。黃州城內有三寶,“稻草系豬豬不跑”。這里的豬個個養得膘厚肉多,但在宋代,上至皇室下至百姓,一致認為羊肉才是金貴美味的象征,對豬肉并不感冒,以致“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性價比如此高的豬肉,貴族嫌,平民棄,實在浪費。“性喜食肉”的蘇軾怎么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呢,于是他想起了自己曾在徐州做過的“回贈肉”。
據《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70余日未退。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到府上慰勞,蘇軾推辭不掉,只好讓家人按照眉山老家燉肘子的方法,將肉燉熟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
蘇軾在總結了“回贈肉”的烹調經驗后,發明了“東坡肉”。做東坡肉前需要把鍋從里到外洗得干干凈凈,然后放入少許水,再用不冒火苗的虛火煨燉豬肉。如此耗時費力,等的就是個時間的味道,火候夠了,肉自然軟而不爛、肥而不膩,肉香濃郁。
如此美味,蘇軾常常早晨起來就要吃上兩碗。如今,東坡肉早已升級換代,各地做法多達十余種,炒糖色加老抽淋黃酒,八角桂皮香葉陪伴左右,燉出來的東坡肉軟糯可口、味醇汁濃,與原版東坡肉早已拉開千年的距離,但不變的是那份等待的心情。
離開黃州后,蘇軾仕途仍舊跌宕,于宋紹圣元年(1094年)再度被貶,謫居惠州(今廣東惠陽)。惠州,市井寥落,每天的街市只殺一只羊。不敢與當地官宦之家爭羊肉,蘇軾只好買些羊脊骨來解饞。
按照蘇軾的做法,將買回來的羊脊骨洗干凈,下鍋煮熟,撈出控干水分,再用酒進行腌漬,撒少許鹽然后進行烤制。等待骨肉微焦,耐心地把羊脊骨之間的肉剔出來,焦香酥脆的羊肉蘸上些許白糖送入口中,羊肉味、鹽味、甜味一股腦地沖撞在一起,竟然能迸發出蟹的香甜鮮美。
蘇軾沉浸在自己發明的美食中不可自拔,欣喜之間,戲問蘇轍:“沒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滿紙的諧語戲言,讓人很難將蘇軾與謫官聯系在一起,民以食為天,古人誠不欺也。
有了美食的治愈,千瘡百孔的蘇軾得以在寒風中挺立依舊。但不幸的是,宋紹圣四年(1097年),蘇軾還是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三次暴風雨,被貶儋州(今海南儋州)。
此時的蘇軾已年過花甲,在本該安享晚年的時候再度被貶,還是“蠻荒瘴炎之地”,換作常人,心態可能早已全線崩潰。但蘇軾在海南島的日子里,開辟學府、挖井取水、勸民重農,貶謫的生活被填得滿滿當當。工作之余,他總能創造美味犒勞自己。
有一年冬至前兩天,當地島民給蘇軾送來生蠔,“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于是他首次嘗試“一蠔兩吃”的做法:小生蠔就剖開取出蠔肉,將酒與蠔肉一同放入鍋中煮,湯鮮味美,讓人欲罷不能;大點的生蠔拿來做燒烤,蠔肉肥美爽彈,蠔汁鮮美燙口,一時之間竟舍不得吐掉。原來今天夜市上暢銷的烤生蠔,蘇軾在千年前就已經品嘗過了。
“一蠔兩吃”后,他還囑咐兒子不要到處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大展“蘇式幽默”。
在結束儋州的謫居后,蘇軾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征),面對當年自己的畫像,撫今追昔,寫下《自題金山畫像》,以自嘲的口吻總結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在詩與遠方的陪伴下,曠然豁達的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將謫居地黃州、惠州、儋州都變成了東坡菜系的孵化基地,解鎖了人生的新技能,也為中國古代飲食史留下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