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魯迅

啟蒙與求索

生于浙江紹興,卒于上海。從小閱讀興趣十分廣泛,看過很多野史、雜記,對民間藝術也有深切愛好,這些都為他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資源。

1893年,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場舞弊案被捕下獄,坐牢8年,從此家道中落。父親周伯宜不久身患重病,并于1896年去世。作為周家長子長孫的少年魯迅飽嘗了世態炎涼的辛酸:“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魯迅《吶喊》自序)同時,魯迅的母家在農村,農村生活既給魯迅留下了田園詩般的記憶,又使他形成了對農民的親近和同情。這些經歷對他后來的思想發展和小說創作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浙江紹興魯迅故里

青年魯迅在洋務運動破產、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興起之際決心“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魯迅《吶喊》自序),于1898年5月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師學堂,并改名為周樹人。次年2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這一時期,接觸了《譯學匯編》(《譯書匯編》)等近代科學、社會學和外國文學譯著,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以嚴復譯述的英國T.H.赫胥黎的《天演論》為代表的達爾文學說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在南京求學四年期間,確立了基本的科學觀和進化論思想。

1902年1月,獲得官費赴日本留學的機會。同年4月,到東京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學習。在日本期間,開始探索中國國民性問題。他經常參加中國留學生的反清集會,并閱讀了大量近代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文獻。這期間,發表了根據外國作品改寫的小說《斯巴達之魂》,論文《中國地質略論》等,還翻譯了科學幻想小說《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弘文學院結業后,于1904年9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他立志學醫,是希望用新的醫學“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魯迅《吶喊》自序)。1906年,經歷了“幻燈片事件”,被片中中國人“麻木的神情”和“強壯的身體”巨大反差的情形所震撼,痛切地感到“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魯迅《吶喊》自序)。于是決定棄醫從文,并于1906年春天重返東京。在東京期間師事革命派領袖章太炎,并成為反清組織光復會的成員。這期間,發表了《人的歷史》《科學史教篇》,介紹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和西方科學思潮的演變,還發表了《文化偏執論》《摩羅詩力說》,分析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偏頗,提出“別求新聲于異邦”,提倡“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戰斗精神,大力介紹以拜倫為首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摩羅詩派”。魯迅與周作人共同翻譯出版了《域外小說集》,介紹東歐和俄國的短篇小說。

1909年8月間離日歸國,先后在杭州兩級師范學堂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紹興光復后,出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冬,創作文言短篇小說《懷舊》。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于2月前往南京,在教育部工作。5月,隨政府遷往北京,在教育部任科長、僉事等職務,主管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教育等工作。

吶喊和彷徨

辛亥革命后魯迅目睹了現實的依舊黑暗,體會到先覺者的孤獨和苦悶;五四前夕受時代感召奮起吶喊。他懷著喚醒國人的熱望,投身于五四新文學運動并成為新文學運動的領袖之一。1918年初,參加了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的編輯工作,致力于反對舊禮教和舊科學,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學。同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內容與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征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繼《狂人日記》之后,魯迅在1918~1922年連續寫了14篇小說,收入1923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五四落潮后,面對中國復雜的社會現實,魯迅繼續堅持對“黑暗和虛無”進行“絕望的抗戰”。1924~1925年所作小說11篇,收入1926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彷徨》。

《狂人日記》插圖(襲沙)

《吶喊》與《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之作,“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獲得了成熟。《吶喊》《彷徨》的寫作時間正好涵蓋了五四運動從高潮到結束的整個過程。《吶喊》富有激情,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彷徨》則更加沉郁,藝術手法更加老練。魯迅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消閑文藝,認為自己寫作的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么做起小說來》)。從這樣的啟蒙主義的文學觀念出發,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魯迅深刻關注現實社會里人的精神病苦,《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因被迫害而發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動,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迫害,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人吃人的歷史。《故鄉》記述了“我”回故鄉的見聞和回憶,通過對童年伙伴閏土精神狀態的前后對比,揭示出封建社會所造成的令人震撼的心靈麻木。《藥》通過華老栓一家人給兒子治病的故事,表現他們精神上的愚昧,并揭示出啟蒙者和被啟蒙者精神上的隔膜。《阿Q正傳》是其不朽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莊農村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形象。他自述寫作《阿Q正傳》是為了要“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魯迅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刻畫即是對國民性弱點的反省和對民族的自我批判。同時,阿Q所面臨的苦惱和恐懼又是人類個體普遍的生存困境。因此,《阿Q正傳》也就具有了超越時代和民族的意義和價值。

蔣兆和《阿Q像》

同時魯迅始終關注著知識分子的道路和命運,揭示著他們精神上的創傷和危機。魯迅筆下刻畫了三代知識分子的形象。第一代知識分子是科舉制度下的讀書人,如孔乙己。《孔乙己》集中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中國知識分子地位與命運的悲劇性和荒謬性。第二代知識分子是辛亥革命前后,處于時代進退沉浮中的知識分子,如呂緯甫、魏連殳。《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曾經是辛亥革命里獨戰多數的英雄,最終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擺脫不了孤獨者的命運,在頹唐消沉中消磨著生命。《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最終也“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魯迅筆下的這些知識分子都在新舊時代的夾縫中彷徨著,“飛了一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第三代知識分子是處于五四新思潮中的知識分子,如子君、涓生。《傷逝》里的子君和涓生要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勇敢地沖出舊家庭。可是當他們建立了新家庭以后,子君沉湎在小家庭的生活瑣事中。失業的打擊,使子君無以自處,涓生則急于救出自己。于是愛情終于破裂。子君回到她父親的嚴威和旁人的冷眼的環境中,不久便死去。涓生陷入了悔恨、悲哀和彷徨中,但新的生路在哪里呢?他還是迷惘的。魯迅通過愛情悲劇的敘寫表達了對五四個性解放和女性解放問題的反思。

《吶喊》《彷徨》初版本

在小說藝術的探索上,魯迅也為中國現代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在小說的結構方式、敘述角度上都作了實驗性的探索。他還借鑒了詩歌、散文、音樂、美術以及戲劇的藝術經驗,并且試圖將它們熔為一爐,創造了“詩化小說”“散文體小說”,以至“戲劇體小說”等體式。他善于“雜取種種人”來塑造典型形象。在語言風格上,他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簡約。魯迅的小說顯示了一種冷峻而深切的風格特征,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座高峰。

1925年前后,魯迅參加了語絲社,組織和領導了莽原社、未名社,編輯了《莽原周刊》等,他提出并實踐了“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來作為喚醒國民的主要武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等一批戰斗性的雜文作品。魯迅這一時期還創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后結集為《野草》和《朝花夕拾》。《野草》充分地吸收融匯了中外象征藝術和理性啟悟,以獨特的藝術筆觸,捕捉那些意味豐厚而又微妙難言的感覺、直覺、情緒、心理、意識、潛意識,進行高深超拔的“心的探險”和哲理考辨,并寓之于生動新奇的具象描繪中。它們尖銳地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又反映了作者追求新的革命道路,而又未能找到的內心矛盾和在探索中前進的革命精神。作品的構思奇特、新穎,形式多彩多姿,既有象征主義的方法,也有類似雜文的諷刺。作者的思想主要是通過詩的形象來表現,寓意深遠,感情濃郁。散文集《朝花夕拾》開創了一種“閑話風”的散文風格,以親切平和的語調記敘了作者從童年到青年時代的片段經歷,是“聽閑談而去其散漫”語言主張的成功實踐,體現了一種任心而談的從容風姿。

精神界的戰士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政府通緝,南下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后經中共廣東區委推薦,于1927年1月到達廣州,任中山大學教授和教務主任。

1928年3月22日,魯迅在上海景云里寓中

1927年10月,魯迅到達上海,開始與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在上海期間,接編《語絲》周刊,與郁達夫合編《奔流》月刊,還參加了革命共濟會,與中國共產黨取得了聯系。1928年,與創造社、太陽社進行了一場關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論爭,對創造社等的“左”傾錯誤提出批評。這期間的雜文收在《三閑集》中。1930年1月起,主編《萌芽月刊》(后為左聯機關刊物)。1930年2月,參加并發起黨所領導的“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旋即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通緝。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魯迅是發起人之一,并參加了領導工作。在左聯成立大會上,發表了題為《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說,成為中國革命文藝運動的指導性文獻。這一時期還寫下了許多戰斗性的雜文,成為左聯的主將和旗手。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繼續用雜文作為武器,進行不屈的戰斗。1930~1931年的文章收在《二心集》當中。這些雜文和現實聯系得更加緊密,也因而更加鋒利,“最深刻有力,并沒有片面性,就是因為這時候他學會了辯證法”(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33年1月,魯迅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并被選為上海分會的執行委員。2月,英國作家蕭伯納到上海,魯迅與他會見。這一年魯迅的雜文分別編入《南腔北調集》(包括1932年的作品)、《偽自由書》和《準風月談》,他和許廣平的通信集《兩地書》也獲出版。1934年創作的大量雜文后來結集為《花邊文學》和《且介亭雜文》。1935年的雜文結為《且介亭雜文二集》。這一年還創作了《理水》等4篇歷史小說,與1934年的《非攻》和1927年以前的3篇共同結集為《故事新編》出版。通過對歷史故事和傳說的改寫,追尋與表現“古”與“今”之間的深刻聯系。風格幽默、灑脫、莊諧并存,顯示了強大的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1935年底,魯迅原有的肺病日益嚴重,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但他仍堅持勤奮工作,于1936年寫下了許多文章和書信,結集為《且介亭雜文末編》。在“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和“國防文學”兩個口號的論爭中,他發表一系列文章,推動了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橋萬國公墓。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上海虹口公園魯迅紀念館

文化貢獻

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以在文學方面的理論倡導和創作實績奠定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基石。同時,魯迅具有偉大的品格,“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他以其永不屈服的戰斗精神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魯迅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共有小說集3部,雜文集17部,散文詩集1部,回憶散文1部,還有書信、日記,以及《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學術著作,總共400余萬字。此外,還有33部共250余萬字的譯著,18種共100余萬字的古籍輯錄、校勘。1938年出版的《魯迅全集》共20卷(包括譯文)。1956年、1973年、1981年和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后四次修訂出版《魯迅全集》。

魯迅手跡

魯迅研究

對于魯迅及其作品的研究,始于1919年。1919年2月1日出版的《新潮》一卷二號上,出現了傅斯年對魯迅小說《狂人日記》的最早評論。以后對魯迅的評論和研究持續不斷,經過茅盾(沈雁冰)、瞿秋白、毛澤東不同階段的概括,對魯迅的認識日益理論化,肯定魯迅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又經過馮雪峰(畫室)、陳涌、唐弢、王瑤、李何林等的不斷闡釋,魯迅研究逐步形成系統。20世紀80年代以來,王富仁以“思想革命”取代“政治革命”的魯迅闡釋,王得后對魯迅“立人”思想的強調,錢理群、汪暉對魯迅“獨特精神個體”和“中間物”精神悖論的揭示,林非對魯迅文化選擇的分析使魯迅研究逐步從政治的單一闡釋,演化為對一種重要的精神文化現象的多元解釋,成為一門以魯迅其人和其精神、著作、思想、藝術及其所處時代環境相關的精神文化現象史。20世紀90年代以來,魯迅研究開始向大眾通俗文化界分流。

條目圖冊

擴展閱讀

  • 錢理群.心靈的探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劉彬|也談“魯迅為何沒多寫小說”
學會思考學會做人——談魯迅經典作品的閱讀(人民政協報)(陳漱渝)
現代文學丨第二章知識點
文學考研|魯迅——考點總結
【酒家*說文】孤獨的獨行者 ——魯迅作品綜述
魯迅在東亞,與人類的境遇重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阳县| 绍兴市| 板桥市| 望奎县| 奉化市| 体育| 绥阳县| 日喀则市| 长沙市| 灵寿县| 若羌县| 浙江省| 建平县| 鹤壁市| 千阳县| 台安县| 息烽县| 东光县| 长丰县| 错那县| 武安市| 石城县| 扶绥县| 屏山县| 堆龙德庆县| 纳雍县| 潞西市| 河西区| 汾西县| 睢宁县| 海盐县| 盖州市| 奈曼旗| 甘谷县| 贵南县| 墨江| 中阳县| 略阳县| 伊吾县| 隆子县| 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