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鎮海人。卒于北京。1933年開始在《申報·自由談》發表散文,后改寫雜文。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居留上海孤島,參加初版《魯迅全集》編校工作。1945年起,在報上發表《書話》,曾編輯《周報》和《文匯報》副刊《筆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復旦大學和上海戲劇專科學校教授,《文藝新地》《文藝月報》副主編。1956年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1959年起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唐弢的文學創作以雜文、散文為主。他的雜文創作深受魯迅影響。針砭時弊,抗擊黑暗,反應銳敏,議論激烈,有時帶有抒情筆調,感情濃郁,意味雋永。出版的雜文集有《推背集》(1936)、《海天集》(1936)、《短長書》(1940)、《投影集》(1940)、《勞薪輯》(1941)、《識小錄》(1947),散文集有《落帆集》(1948)等。1949年后,除繼續堅持雜文和散文創作,主要致力文學評論和研究工作,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特別是魯迅研究)的重要學者。先后出版論文集《向魯迅學習》(1953)、《魯迅在文學戰線上》(1957)、《燕雛集》(1962)、《海山論集》(1979)、《魯迅的美學思想》(1984)等,并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另外分別輯錄《魯迅全集補遺》(1946)和《魯迅全集補遺續編》(1952)。20世紀40年代以來,唐弢所寫的“書話”,以散文筆調,鉤稽現代文學、文化的大量史料。《書話》(1962)是中國現代出版史上第一次以“書話”為書名的專著。1995年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唐弢文集》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