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月起載于《國聞周報》。1934年10月上海生活書店出版單行本。內附沈從文作《〈邊城〉題記》。1943年開明書店出版改訂本。
小說講述了一個哀婉而美麗的愛情故事。作品描寫了茶峒鄉撐船老人與他的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淳樸生活,以及當地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翠翠造成的愛情悲劇。這部小說充分表現了沈從文的社會理想和文學理想。表現了“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人類'愛’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
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善良單純,充滿“人性美”的人物形象。翠翠天真善良、爺爺勤勞質樸、天保豪爽慷慨、儺送勇敢憨厚,自然美的湘西同樣也存在著人性之美。尤其是女主人公翠翠,恬靜、忠貞、柔美如水,是沈從文筆下理想的女性化身。
小說以翠翠、天保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繪了淳樸的風俗人情與明麗的湖光山色,構造出一個詩情畫意般的、古風猶存的湘西世界,這是一個未曾被現代文明浸染的理想家園,并且深深寄托著作者“愛與美”的崇高心愿。作者將淡淡的憂郁、遼遠的愁緒夾裹在平靜的敘述里,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恬靜優美的風俗畫,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了湘西獨有的風情。
小說達到了鄉情風俗、人事命運、下層人物形象三者描寫完美和諧、渾然一體的境地。風習描寫注重本色,充滿詩情畫意;語言在湘西口語的基礎上吸取了書面語、文言語的特長,充分體現語言的典雅性與現代性,明凈澄澈,樸素靈動,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是一部帶有“牧歌”情味的鄉土小說,也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品。1984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將小說改編拍攝為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