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中山東一路28號,東瀕黃浦江,南鄰外灘綠帶,西沿中山東一路,北接吳淞江(蘇州河),全園面積2.06萬平方米。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距今已有150余年歷史。
黃浦公園原本是吳淞江與黃浦江匯合處的一塊漲灘。清同治二年八月(1863年9月),英美租界(1899年改名為公共租界)工部局決定改造外灘,同時利用河口南端灘地辟建公共花園(公園)。同治四年(1865)冬,填灘建園及改造外灘和疏浚洋涇浜工程同時開工。同治七年六月二十日(1868年8月8日),公園正式對外國人開放。光緒十一年(1885),租界工部局在公園門口豎立刻有園規的牌子:“一、腳踏車及犬不準入內……,二、除西人傭仆外,華人不得入內……”。經不懈斗爭,1928年7月1日起,中國人可購票進入公園。
建成后的公園英文名稱為Public Park,中文譯名公共花園、公家花園或公花園,中國人習慣稱為外國花園或外擺渡公園、大橋公園、外灘公園。1936年9月,改名為外灘公園。1945年12月21日,改名為春申公園。1946年1月20日,改名為黃浦公園,仍在使用。
早期的公園以觀賞浦江景色為主。初建時按英國自然風景風格設計,靠兩面臨江的優越位置和綠化吸引游人,以林帶將中部的大草坪自然分隔成南北兩片。園的中部和西部、南部有一些灌木叢,沿江是一條大道,路邊植一列喬木,樹下為木制長椅,除溫室和門房外無其他園林建筑。早期的公園擁有許多花壇,位于外白渡橋南堍西面附屬于公園的花圃(預備花園),引種培育外地以及歐洲花木。20世紀30年代,曾進行過一次改建,園內種有7000余棵郁金香。直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公園仍是具有特色的百花園。園西沿馬路種植抗性強的高大喬木,并有濃密的綠籬,以減輕噪聲和塵埃的影響。在江邊及園路旁多植懸鈴木,其余均為草坪。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公園成了日本軍營,面目全非。抗日戰爭勝利后,上海市政府工務局園場管理處修復被破壞的園景。上海解放前夕,公園又一次遭到破壞。
上海解放初,上海警備司令部迅速排除園內陸雷,公園于1949年6月9日重新對外開放。此后,經不斷修建,園內原有喬木和綠籬都保留下來,園南以花壇為主,花壇保持四季有花。北部以草坪為主,植有747平方米的天鵝絨草坪一塊。西北部有大懸鈴木,園中部植有廣玉蘭、香椿、銀杏等。1973年公園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建,新建假山、瀑布、水池、長廊、綠廊、茶室等,改建閱報廊和畫廊,公園面貌煥然一新。
1989年1月11日,公園閉園改建,園內樹木大多搬遷他處,只保留綠地面積5632平方米,其中草坪占4000平方米左右,園西綠化帶為1000平方米左右。1994年9月21日,公園改建成上海首座免費開放的公園。1995年,黃浦區區委、區政府投資200多萬元,在紀念塔平臺下的參觀大廳內,開辟“外灘歷史紀念館”,免費向公眾開放。2003年1月,紀念館被命名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現在的公園以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和主題浮雕作為公園的構圖中心,采用規則式的軸線布局,輔以自然柔和的塊面布置。紀念塔下設集散廣場,兩旁綠化作幾何型對稱布局,臺階兩旁設置梯形花壇,保留原有的古樹名木,綠地面積達10.92畝。代表性景點有“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圖1)及“紀念塔大型浮雕”(圖2)。紀念塔由3塊高達60米的花崗石塔體組成,寓意從鴉片戰爭—五四運動—解放戰爭以來,在上海為人民革命事業英勇斗爭、獻出生命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紀念塔圓島廣場四周的浮雕全長120米,總面積335平方米,全部用花崗石雕鑿而成。中間自左至右7組浮雕表現1840~1949年上海人民革命斗爭歷史,兩翼為裝飾性的花環圖案,象征對革命先烈的哀悼。公園正門內是一座名為浦江潮的巨型雕塑(圖3),雕塑后的紫藤長廊,可供人們休閑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