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論認為,交際過程是交際者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為達到交際目的而不斷做出語言選擇的過程,語言選擇是從語境、結構等方面動態地根據不同意識程度做出順應,貫穿于語言產生和理解過程以及語言結構的各個層次。交際者能做出選擇的原因在于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語言使用要從語境順應、結構順應、順應的動態性和順應過程的意識突顯程度等四個方面來描述和解釋。語境順應指語言選擇必須與語境包括交際語境(語言使用者及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和語言語境(上下文語境)相互順應。結構順應指在語言各層次的結構方面做出的順應,包括語言、語碼和語體、話語構成成分、話語與話語束類型及話語構成原則的選擇等。順應的動態性指語言使用和選擇的過程是語境與結構相互順應的動態過程。語境產生于使用語言的過程,可以左右語言選擇,改變話語意義;語言選擇也可以反作用于語境,使語境不斷發展和更新。交際者會根據交際目的和語境選擇語言形式,安排話語信息結構,選擇語用策略等。順應過程的意識突顯程度是指語言選擇、順應的意識程度會隨著社會、文化、認知心理、言語行為在交際者心中的地位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順應論的提出,在語用學中形成了與注重基本分析單元的英美傳統學派分庭抗禮的注重綜觀論的歐洲大陸學派。中國學者已將順應論廣泛應用于翻譯、語用策略、語碼轉換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