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國學者R.施瓦澤于1992年提出。施瓦澤在借鑒前人提出的行為理論,尤其是社會認知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健康行為改變過程分為3個階段:無意向階段、意向階段和行動階段。
以鍛煉為例,在無意向階段,個體還沒有形成參與鍛煉行為的意向,而風險知覺(對自身所面臨的健康風險的感知)、結果期待(對從事某項行為所產生的結果的預期判斷,主要集中于積極的結果的預期)和行動自我效能(對自己成功完成某項行為所具有的能力所持有的信心)共同作用,促使其形成行為意向。在意向階段,個體已經形成參與鍛煉行為的意向,并著手設定目標,制訂行動計劃和障礙應對計劃。在此階段,維持自我效能(又稱應對自我效能)繼續激勵個體制訂計劃和開展具體行動,而風險知覺則失去了促進作用。在行動階段,個體已經開始參與鍛煉行為,并積極尋求資源以應對阻礙鍛煉行為進行的障礙因素,行動的參與和維持受到恢復自我效能的調節,各種障礙因素與促進因素共同作用并決定行為的維持、中止與恢復。
作為綜合了行為的連續理論和階段理論元素的健康行為模型,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表現出較強的理論和應用優勢。①與其他階段行為理論一樣,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將健康行為分為連續變化的階段,可以根據個體所在的階段,進行針對性的行為干預措施。該理論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借鑒了社會認知理論對于認知、個體與行為之間的三元互動關系的深入分析,充分認可和發揮自我效能這一關鍵的認知指標在行為解釋和干預方面的重要作用。②克服了社會認知理論在特定情境下行為解釋效力不足的劣勢,該理論在行為改變初期及進行有挑戰性的行為和困難情境下具有較強的預測力,但對于容易采納和維持的行為及行為維持階段預測力相對較弱。施瓦澤等人在總結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強調了自我效能在健康行為改變過程中各個階段均具有重要作用,也明確了自我效能在不同階段具有特殊的性質,根據不同行為階段對自我效能加以區分可提高該模型在行為預測和干預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國際上,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已被成功應用于鍛煉、疾病自檢、健康飲食等多種健康行為的解釋和干預研究中,并表現出在不同人群中廣泛的適用性。但研究顯示,該模型也存在局限性,如風險知覺變量對于行為的預測能力有限。作為一個相對較新的健康行為理論,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的跨文化適用性也得到關注。中國學者對其理論結構的穩定性進行了實證檢驗,部分證實了該理論模型可以用于解釋和干預成年人的鍛煉行為,但模型的結構還有待進一步的跨文化效度檢驗,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等特定人群。另外,在應用于鍛煉行為干預的過程中,也有中國學者嘗試將該理論與其他理論進行整合,如計劃行為理論所包含的行為意向等變量與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所包含的變量有所重合,針對中國成年人群體的實證研究支持了基于計劃行為模型和健康行動過程取向模型的整合模型對于鍛煉行為的預測效度,以及應用于行為干預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