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健康教育旨在發展學生處理、應對各種預期的健康挑戰所必需的認知和行為技能。它是連接健康信息和健康實踐的橋梁,勸說、激勵人們接受、利用健康信息,采取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明智地選擇現有衛生服務,制定個人或集體決策,改善自身健康狀況和生活環境。學校健康促進是健康促進在學校衛生領域的體現,在健康促進學校內,所有成員為保護、促進學生健康而共同努力,為學生提供完整、有益的經驗和知識體系,提供適宜的衛生服務,動員家庭和更廣泛的社區參與,促進學生健康。
應遵循四個原則:①所提供的教育和信息應符合學生要求并考慮不同年齡對象的特點和身心發育水平,針對他們面臨的實際問題。②教育和信息內容要科學、準確、避免誤導,造成受教育者的理解偏差。③教育方式能被受教育者接受,防止簡單說教,使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幫助他們理解健康信息。④鼓勵受教育者主動參與各種教育活動。
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委、衛生部、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聯合頒布《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明確規定了中國中小學健康教育的目標與基本內容。其目標為:①增強兒童青少年的衛生知識,建立完整健康的正確觀念,發展自我保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各種技能。②促進兒童青少年逐步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自覺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質量,為終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礎。學校健康教育已走上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各種以學校為基礎開展的綜合健康教育、營養教育、艾滋病預防、控煙、禁毒、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等,涉及學校健康教育的不同范圍和內容,多種有效的教育途徑及模式的探索也不斷涌現。
學校健康促進的工作內容:①制定學校健康政策。包括將健康促進工作納入校領導議事日程;學校領導、教職工對保障學生健康進行承諾;保證所有學生都有權獲得健康教育的知識和信息;保證學生每天戶外活動時間;校內禁止吸煙、飲酒;定期組織體檢等。②努力營造學校良好物質環境。包括清潔宜人的校園環境,安全的生活環境,完備的衛生設施以及良好的學習環境。③改善學校社會環境。包括維護心理健康,營造關懷、尊重、信任、友愛的校園氛圍。④建立良好的社區關系。包括經常與家長溝通,鼓勵家長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慣;建立良好社區網絡,爭取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和支持;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開展社區健康促進活動。⑤培養個人健康生活技能。⑥建立健全學校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