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的享受,從而領會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就是在進行文學鑒賞。中國南朝梁文論家劉勰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文心雕龍·知音》)在文學作品閱讀中,只有達到“披文以入情”的程度,才有鑒賞的意味。而鑒賞本身包含了鑒別和欣賞兩個方面的內容。有鑒別才有欣賞,鑒別的目的又是為了欣賞,二者互相滲透,密不可分。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學鑒賞作為文學的一種重要活動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接受美學、讀者反應批評等理論更使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文學鑒賞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人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感受開始的,形象作用于讀者的感覺和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于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到包含其中的思想。讀者對文學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質的認識,或是對作家創作的評價的接受,始終和讀者對作品所反應的具體生活現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應分不開。脫離了具體感受的抽象思維和邏輯判斷,不能稱為文學鑒賞。但單有感覺沒有理解,單有情感沒有認識,又不可能深切領會文學作品的意義,同樣不是真正的文學鑒賞。夸大感覺與感情在文學鑒賞中的作用,把文學鑒賞歸結為脫離理性認識的形象直覺活動,是片面的。無視文學鑒賞過程中感覺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讀者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文學作品必須以感覺和感情上的肯定和接受為前提,也是片面的。在文學鑒賞中,感覺與理解、情感與認識是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的。
文學鑒賞中的客觀性和主觀性是對立統一的。任何文學作品一經產生,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有其客觀的規定性。這種客觀的規定性是由文學作品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本身決定的。而讀者在鑒賞中的想象與聯想,以作品提供的藝術形象與生活畫面為基礎。但是讀者鑒賞文學作品不是純客觀的、消極的、被動的,而是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每一個讀者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立場觀點,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養,因此他們在鑒賞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往往與作家自己在創造形象時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并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讀者中,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體驗和認識,魯迅曾指出,閱讀《紅樓夢》時,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不同,“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全集》第7卷)。這就是文學鑒賞的主觀性造成的差異性。
文學鑒賞有兩個主要特點:①是一種審美享受,這個特點是由文學作品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文學作品是作家審美活動的產物,它以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表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所以富有美感力量。因此當人們閱讀文學作品時,必然會產生感情的波動,引起豐富的聯想,受到感染和啟發,最終獲得審美享受。閱讀能否變為鑒賞,關鍵在于有無審美享受,只有獲得審美享受的閱讀,才是鑒賞。②是一種再創造活動。即在鑒賞活動中,讀者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依據作家提供的具體作品進行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活動表現為讀者通過想象、聯想、玩味、思考,發掘作品中潛在的意義,并對作品的藝術形象進行補充、擴大、豐富和改造。但是這種再創造既受到作品描繪的藝術形象的限制,又受到讀者本身思想修養、生活、閱歷、閱讀經驗等的限制。所以,再創造有一定限度。
文學鑒賞中還有一種常見的現象,稱為共鳴(見文藝共鳴)。文學鑒賞是文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