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F.海德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海德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個體在與社會因素(社會事件、他人、文化觀念等)相互作用中實現動態平衡的過程。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建立的關系是通過某些事件形成的,相互聯系的人和事物組成了一個單元或系統。例如,甲(P)喜歡音樂(X),乙(O)也喜歡音樂(X),于是甲對乙產生好感,建立了積極的情感評價,并有可能建立相互友好關系。因此,海德提出了體現平衡理論的基本原則的P-O-X模型。模型中P為認知主體,O為與P發生聯系的其他人,X為與P和O發生聯系的另一個對象,可以是人、物體、事件、活動、現象或觀點等,三者構成一個P-O-X三角。模型中的箭頭表示主體P對O、X的態度以及客體O對X的態度,用“+”表示肯定的、相容的態度,“-”表示否定的、不相容的態度。以P為主體的P-O-X模型的關系狀態包括8種:
P-O-X模型的關系狀態可分為平衡和不平衡兩類:主體喜歡某人,該人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與自己相同(圖a、圖b);或者主體不喜歡某人,該人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與自己不同(圖c、圖d),主體的心理體驗便是平衡的。主體不喜歡某人,該人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與自己相同(圖e、圖f);或者主體喜歡某人,該人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與自己不同(圖g、圖h),主體的心理體驗便是不平衡的。也可以說,只要三角形的3個邊沒有“-”號關系,或帶“-”號的關系數為偶數,系統處于平衡狀態;如果帶“-”號的關系數為奇數,系統處于不平衡狀態。
海德認為,當系統處于不平衡狀態時,個體會體驗到不愉快,不愉快的體驗可以作為態度改變的動力,使認知組織發生變化,驅使個體將不平衡狀態轉化為平衡狀態。海德及后來的研究者認為,系統或單元的不平衡狀態向平衡狀態運動時,一般遵循簡化原則,即以盡量少的付出人際情感聯系的代價來建立新的平衡系統。另有研究表明,P-O-X模型中P-O的關系是最重要的關系,P-O聯系處于肯定情況的平衡狀態比P-O聯系處于否定情況的平衡狀態更令人愉悅,而P-O聯系處于肯定情況的不平衡狀態比P-O聯系處于否定情況的不平衡狀態的壓力要大。也可以說,P-O聯系為正時,平衡為強平衡、不平衡為強不平衡;而P-O聯系為負時,平衡為弱平衡、不平衡為弱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