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行政部門為了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加強國家對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宏觀管理和指導,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按照“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jié)合,重在建設”的工作方針,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實施評估。
1994年初,國家教育委員會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普通高等學校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實施評估。從發(fā)展過程看,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相繼采取了3種形式:合格評估、優(yōu)秀評估和隨機性水平評估。合格評估開始于1994年,主要用于評估1976年以后新建的、本科教育歷史較短的、基礎(chǔ)比較薄弱的學校。優(yōu)秀評估開始于1996年,主要用于評估100所左右本科教育歷史較長、基礎(chǔ)較好、工作水平較高的學校。隨機性評估開始于1999年,主要用于評估介于上述兩類學校之間的普通本科院校,被評學校由教育部隨機抽取。2002年,教育部發(fā)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首次提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04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實行以5年為一周期的全國高等學校教學質(zhì)量評估制度。
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有7個一級指標,包括辦學指導思想、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與利用、專業(yè)建設與改革、教學管理、學風、教學效果;19個二級指標,包括11個核心指標,即辦學思路、師資隊伍數(shù)量與結(jié)構(gòu)、教學基本設施、教學經(jīng)費、專業(yè)、課程、實踐教學、質(zhì)量控制、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畢業(yè)論文或畢業(yè)設計、思想道德修養(yǎng);8個一般指標,還有1項特色項目指標。二級指標的評估等級分為A、B、C、D四級,評估標準給出A、C兩級,介于A、C級之間的為B級,低于C級的為D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