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西岸是位于約旦河西岸的一片領土。許多國家承認它是所謂的巴勒斯坦一部分,但在以巴沖突得到解決之前,巴勒斯坦的邊界尚未確定。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來說,西岸是圣經圣地的核心。它包含了幾個重要的宗教場所,對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來說是神圣的。西岸也是大多數巴勒斯坦人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總部所在地。
西岸的地位仍然存在爭議。許多以色列人希望他們的政府正式吞并部分領土,而巴勒斯坦人仍然堅持整個約旦河西岸,包括東耶路撒冷,都是未來巴勒斯坦國的一部分。從21世紀初開始,曾多次試圖恢復和平進程,但沒有取得任何成功。與此同時,巴勒斯坦人對自己的領導人越來越失望。巴勒斯坦自治領土的總統和議會選舉已經有15年沒有舉行了。在此期間,西岸普通巴勒斯坦人的經濟和生活條件惡化。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本身正在與腐敗和財政困難作斗爭。一些人擔心它最終會徹底崩潰,讓以色列再次占領整個西岸。
超過320萬人生活在西岸。這包括東耶路撒冷的居民。居住在西岸的大多數人是巴勒斯坦人,但也有數十萬以色列人來居住。這些定居點是在1967年戰爭后由猶太國家建立的。巴勒斯坦難民及其后代約占西岸人口的30%。東耶路撒冷是該領土上人口最多的城市。這座城市受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激烈爭奪。以色列人將其視為其統一首都耶路撒冷的一部分,而巴勒斯坦人則希望它成為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西岸的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希伯倫、伯利恒、納布盧斯、杰里科、圖勒卡姆和拉馬拉,這些城市是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總部。
約旦河西岸是1948年第一次阿拉伯-以色列戰爭之后形成的。當以色列宣布獨立時,幾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前英國巴勒斯坦的領土,希望摧毀這個新生的猶太國家。然而,到1949年,以色列人成功地擊退了阿拉伯的入侵,盡管他們并沒有控制所有以前的巴勒斯坦領土。埃及仍然控制著地中海沿岸一條稱為加沙地帶的狹長地帶,而外約丹控制著約旦河西側的大片領土,包括耶路撒冷的東段。戰爭結束后,外約旦正式吞并這塊領土,稱其為“西岸”。它還賦予所有居民公民身份。
西岸將在約旦控制下大約19年。然而,在1967年,中東的地圖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于預計阿拉伯鄰國會發動攻擊,以色列對埃及和敘利亞發動了先發制人的襲擊。約旦國王侯賽因一世最初不愿參戰,但在國外和國內的壓力下無論如何都是這樣做的。因此,約旦部隊在耶路撒冷向以色列開火。約旦參加戰爭的決定被證明是災難性的,因為這個國家最終將失去整個西岸。所謂的六日戰爭使以色列控制了西岸、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
1967年戰爭后不久,以色列人開始在西岸地區定居。幾十年來,以色列在這個有爭議的領土上建造了許多新的村莊、城鎮和城市。以色列一貫認為,猶太人有權生活在西岸,因為它是猶太人的圣經家園。但是,巴勒斯坦當地居民一直對以色列日益侵占他們認為是他們的土地的行為感到不滿。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沖突發生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緊張關系激化了。這場沖突一直持續到1993年,當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官員談判達成協議,允許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城市杰里科實行有限的自治。這項安排是1993年9月簽署的“奧斯陸協定”的一部分。該協議允許建立一個自治的巴勒斯坦政府,稱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或簡單地說是巴勒斯坦權力機構。
在“奧斯陸協定”之后的幾年里,以色列允許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控制其他巴勒斯坦大城市以及西岸的一些農村地區。從那時起,西岸被劃分為三個區:A區,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完全控制;B區,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控制民政事務,以色列維持安全控制;C區,仍然由以色列完全控制。然而,在1990年代后期,和平進程停滯不前。2000年,巴勒斯坦人發動了第二次起義,結果證明,對他們和以色列人來說,這次起義的致命性要比第一次起義大得多。
西岸的地位仍然存在爭議。許多以色列人希望他們的政府正式吞并部分領土,而巴勒斯坦人仍然堅持整個約旦河西岸,包括東耶路撒冷,都是未來巴勒斯坦國的一部分。從21世紀初開始,曾多次試圖恢復和平進程,但沒有取得任何成功。與此同時,巴勒斯坦人對自己的領導人越來越失望。巴勒斯坦自治領土的總統和議會選舉已經有15年沒有舉行了。在此期間,西岸普通巴勒斯坦人的經濟和生活條件惡化。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本身正在與腐敗和財政困難作斗爭。一些人擔心它最終會徹底崩潰,讓以色列再次占領整個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