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的時候,曾經對全球癌癥負擔做出數據調查,并且列出一份“致癌物清單”。
研究發現,全球癌癥病例在持續增長,其中我國的肝癌患者占比最多,而肝癌被稱為“癌中之王”,具有難以察覺、病死率高的特點。
肝癌的發生本身就與多方面因素有關系,有一種一級致癌物會直接作用于肝臟,導致肝臟細胞受損,甚至慢慢演變為肝癌。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列出一份致癌清單,其中黃曲霉毒素名列前茅。黃曲霉毒素在我們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覺中誤食。
發生霉變食物是黃曲霉毒素的主要棲息地,比如:發霉面包、發霉糧食、發霉水果等,其中霉變的水果最容易被人誤食。
很多人會將霉變不完全的水果,壞的部分切掉,剩余部分繼續吃,熟不吃霉變不完全的水果中含有大量黃曲霉毒素,是我們肉眼無法察覺到,吃進體內同樣會帶來嚴重損傷。
黃曲霉毒素是劇毒物,具有較強的肝臟毒性。最敏感的動物是鴨雛,AFB1的LD50為0.24mg/kg。
慢性毒性:主要表現是動物生長障礙,肝臟出現亞急性或慢性損傷;清蛋白、非蛋白氮、肝糖原和維生素A降低;
肝纖維細胞增生,形成再生結節。其他癥狀如食物利用率下降、體重減輕、生長發育緩慢、母畜不孕或產仔少等。
黃曲霉毒素是目前發現的最強的化學致癌物質,最主要的是誘發肝癌,其它的還可誘發胃腺癌、腎癌、直腸癌及乳腺、卵巢、小腸等部位腫瘤。
黃曲霉素主要存在于發霉、腐爛等變質食物中,尤其是在變質的谷物、堅果及其制品中比較常見。在各類食物中,花生和玉米的黃曲霉污染最嚴重,其次就是發霉糧食的相關制品。
比如花生油、玉米油等;大米、小麥、面粉的黃曲霉污染較輕,而豆類比較少受到污染。除了糧油及其制品外,其它食物都有可能受到黃曲霉素的污染。
黃曲霉毒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鉀的10倍,進入體內之后,肝臟會參與解毒,解毒過程中肝臟會遭到毒害,誘發肝細胞癌變。
最讓人擔心的是黃曲霉毒素在280攝氏度以上,才能夠被消滅,而我們普通家庭是很難達到這個溫度的,建議大家還是趕緊丟掉發霉變質的食物。
1、肝區不適:主要表現為肝區隱隱疼痛;
2、消化功能異常:可能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惡油膩、腹痛、腹瀉等癥狀;
3、代謝異常:如果膽紅素代謝異常可出現黃疸;糖代謝異常會導致糖尿病或者低血糖;脂肪代謝異常可出現脂肪肝;維生素代謝異常會出現夜盲、皮膚粗糙、水腫等癥狀;激素代謝異常時會出現月經失調、蜘蛛痣、肝掌、面色黝黑等;
4、合成功能異常:白蛋白合成異常會導致腹腔積水或胸腔積水;凝血因子合成異常會導致牙齦出血、流鼻血,或貧血等癥狀;
5、肝臟細胞損害:會引起疲憊、乏力、嗜睡、精神狀態較差等情況;
6、其他:小便發黃、持續低熱、皮膚瘙癢、腹水等。
1、預防肝炎
使用肝炎疫苗預防肝炎從而預防肝癌已成為預防肝癌極有希望的途徑之一,不僅小孩生下來要注射乙肝疫苗,成年人沒有注射過乙肝疫苗的、沒有得過肝炎的也應注射乙肝疫苗。這樣可阻斷部分肝炎發展成為肝癌。
2、戒酒
酒在人體內需經肝臟這個人體最大的化工廠來解毒。在這一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乙醛對人體的毒性極大,可導致細胞的損傷、肝細胞內脂肪沉積、肝細胞炎性壞死、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最終可導致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會轉變為肝癌。
3、避免過度勞累
過度的腦力或體力勞動,不僅可使肝癌患者機體的抵抗力降低,促使癌癥的復發或轉移,而且可加重肝功損害,導致病情惡化。
4、定期體檢
患慢性乙肝或丙肝的患者比正常人患肝癌的幾率高10-30倍。如果肝炎好了,但肝炎病毒對肝臟的損害并沒有消失,也就是說癌變的基礎還是存在的,所以應定期檢查,對35歲以上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患慢性肝炎、肝硬化5年以上,直系親屬三代中肝癌家族史的人每半年檢測甲胎蛋白和肝臟B超,是早期發現肝癌的最有效方法。
5、積極鍛煉,增強免疫力
肝癌的發生亦與機體的免疫有關。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細胞可能形成癌細胞,但人體的免疫系統有清除這些細胞的能力,使人體不發生癌癥。當人體免疫力減弱時,就容易發生癌變。乙型肝炎病人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樂觀的情緒,這樣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