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末,何克抗教授著他的課題組再次來到海原。在距縣城10公里外的西安鄉中心小學,參與課題的許海英老師正在上二年級語文課,當天要講的是《小柳樹和小棗樹》第二課時。
這是一則童話,大意是:春天,小柳樹長出了葉子,很得意,由此就看不起光禿禿的小棗樹。到了秋天,小棗樹結了許多又大又紅的棗子。小柳樹看看自己,什么也沒結,這才意識到錯了。
與城市里那些精心準備的公開課相比,許海英老師的課看上去并不熱鬧沒有調動孩子興趣的多媒體課件,沒有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互動式參與,也沒有衍生出來的拓展內容。唯一不同的是,她使用了一種被稱為“211”的教學模式。
一節課40分鐘被分成三部分。前20分鐘是老師對課文的講解,隨后讓學生們翻開一本由課題組編寫的《拓展閱讀材料》,課本里的每篇課文都能在這里找到對應的6~8篇拓展閱讀文章。就本篇課文來說,有兒歌《樹》、散文《小柳樹》、成語故事《囫圇吞棗》,還有一些主題與課文相似的童話,如《8支熒光筆》《文具盒里的小故事》《太陽和北風》等。許海英挑出其中5篇,要求同學們快速閱讀,不認識的字,自己查字典。
大約10分鐘之后,許老師宣布閱讀結束,然后在黑板上出了兩道作文題。一是描寫一位好朋友,要注意發現對方的長處,二是續寫這個寓言故事,兩題任選其一。這個10分鐘的寫作環節就是讓學生盡量寫,最終是否寫完并不重要。
“一個好的思路,其實往往很簡潔。”一位一直在關注這項課題的老師評價說,“在小語界,老師們公認閱讀和寫作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人敢于砍掉一半的教學時間,讓低年級的學生自主地去讀和寫。”
對于許海英老師的這節課,何克抗認為還有提升的空間。他一直在掐著時間。由教師主導的教學環節用了27分鐘,這導致以學生為主體的擴展閱讀和寫作分別僅剩下6分鐘和7分鐘。何克抗認為,原因在于許老師對教學目標的重難點把握還不到位。
“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就在于,把80%的工夫用到了不必教的地方。”何克抗說。淺顯的問題,學生讀過課文就能解決,沒有必要花太多的時間。相反,教學重點和難點在體現語文人文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比如如何引導學生意識到,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
他舉例說:多年來,老師們教《將相和》,都是從一開始就提問,澠池會上,廉頗怎么樣?學生照著書回答,“廉頗是……”接著,老師又問藺相如怎么樣,秦王怎么樣,從頭問到尾。看起來師生之間是有互動的,結果是學生一無所得。
老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抓住重點。比如《將相和》的特點是通過外貌和動作來反映人物性格,那么20分鐘的教學就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動作外貌去體會人物性格,隨后10分鐘拓展閱讀都是關于人物的短文。最后10分鐘的寫作環節,可以讓學生們寫自己的同學,要求通過外貌、語言、動作來反映性格。
最后,何克抗發表總結:家長必讀:其實,我們大大低估了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能力。
我在朋友圈每天會分享一些關于教育觀念、學習方法、記憶訓練的文章,這里有幫助孩子提高記憶,提高成績的網絡免費公益課,歡迎為您的孩子報名參加。微信:459700519。如果你們有任何問題,歡迎和我閑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