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etroparent
作者 KIRSTEN WEIR
編譯 七君
過去的2年里,住在美國華盛頓的會計 Mandie Snyder 一直在“監視”她的女兒。她用一種叫做 mSpy 的簡單手機應用就能查看13歲女兒的手機短信、照片、視頻、手機應用下載以及網頁瀏覽信息。
在這件事上她沒有向女兒道歉。她說去年夏天,她發現女兒給男朋友發短信表示想要嘗試禁果。“我知道女兒比我在她這個年紀的時候要老練的多,但是現在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社交方法,” Snyder 表示,“作為家長,現在的科技真是讓我夠嗆。”
雖然科技會讓孩子陷入許多麻煩,但是也為家長帶來了許多監視孩子的方法。
家長可以用一些追蹤工具,比如 mSpy、Teen Safe、FamilyTracker 來監控孩子的電話、短信、聊天記錄和社交媒體發布信息。這些工具還可以追蹤孩子(他們的手機)的行程。有一款叫做 Mama Bear 的手機應用甚至可以在孩子搭車的交通工具的車速過高時給家長發送提示信息。
在保護和過度保護之間有清晰的分界線。現在的新型“間諜工具”把家長置于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漸需要更多的隱私和個人空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自我會逐漸形成。但是孩子的這種“疏遠”對于家長來說可能是措手不及、無法忍受的。雖然這會誘使家長“刺探”孩子的私生活,但是有研究證據表明這么做有害而無益。
從養育的長遠目的來看,培養出健康、自立的成年人才是重要的。歐柏林學院的發展心理學家 Nancy Darling 表示,當孩子開始四處爬的時候,自主性就開始萌發了。她說,“養育中最難的事是平衡孩子對自主性的需求和家長對安全的考慮。”
隱私是發展出獨立性的關鍵因素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 Skyler Hawk 認為,“隱私的需要是超越文化的人類基本需求。”在青春期,孩子的大腦、身體和社會生活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Hawk 表示,當他們用自己的身份向世界進行試探性的表達時,他們需要一定的自主空間。
普渡大學傳媒學教授 Sandra Petronio 認為,隱私不僅僅對青少年很重要,而且還是他們的責任。她說,“青少年的主要任務是產生自己的個性,從被父母控制變成獨立的個體。而完成這個轉變的主要方式就是私人空間。”
Petronio 表示,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窺探孩子的隱私會破壞親子關系,“當家長當面打聽孩子的隱私時他們暴露了自己對孩子的不信任。過于強大的控制欲會破壞家長和孩子間的關系。”
Hawk 補充道,秘密的刺探不可能永遠奏效。許多孩子在對科技的運用上比父母輩更加熟練。他們非常有可能發現父母的蛛絲馬跡,然后進行“反跟蹤”行動。
圖片來源:inquirer
不出意外,當孩子感到無法再相信父母時,他們的行動會變得更加隱蔽。Hawk 曾目睹一些荷蘭的中學生因為不信任父母而背著父母行事。研究人員首先問這些孩子,父母是否尊重他們的隱私。一年后 Hawk 發現,那些報告被父母窺視的孩子出現了更多的隱蔽行為,而他們的父母對孩子的行動、朋友和行蹤的了解則變得更少了。
“感到隱私被侵犯之后孩子就會產生更高的隱秘性,而家長對孩子的了解反而會減少,” Hawk 表示,“如果家長過于操心孩子在干什么,那么最后只會造成孩子的極度反感。”
當孩子感到自我空間不足時,親子關系并不是唯一受到傷害的事物。如果孩子感到隱私被侵犯,他們還會產生許多種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抑郁和自閉。專家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行為的“內化”(internalizing)。
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 Laurence Steinberg 表示,“有許多研究表明,那些在兒童期受到父母窺視的人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其中部分的原因是,父母的窺探會削弱孩子對自己能力和自主性的信心。” Laurence Steinberg 著有《機遇時代:青春期新科學研究的啟示》(Age of Opportunity: Lesson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Adolescence)一書。
當家長剝奪了孩子自主選擇的隱私權時,孩子就無法從自主決策中學習。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家 Judith Smetana 表示,雖然家長有義務保護孩子免受傷害,但是青春期卻是給孩子機會讓他們進行各種嘗試,并挑戰自己極限的好時機。Smetana 的研究方向是青少年和父母的關系。
就拿飲酒來說吧,Smetana 表示,那些在青少年時期嘗試過飲酒但沒有上癮的人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狀況比那些在青春期從未嘗試飲酒的人要好。“我并不是在勸孩子喝酒,我只是表明青春期是孩子進行人生體驗的好時機,”她說,“這就是青春期的本質。”
圖片來源: nytimes
但是有時候,即使家長知道隱私的重要性,他們在具體操作時還是感到無從下手。普林斯頓大學的社會學家 Dalton Conley 認為,對于每個家庭來說,隱私的界限是不同的,即使住在同一個社區或者處在同一個社會階層的家庭在處理隱私問題上也各有千秋。
Conley 表示,他的同事曾經在開會的時候用遠程攝像頭監控她的孩子,這讓他感到很震驚。但是,當他自己查閱孩子信用卡消費記錄以確定孩子曾經去了哪兒、買了什么東西的時候,他倒是很心安理得。他說,“家長監控的技術發展得非常快。什么樣的監控行為是合適的,這方面并沒有明確的標準。”
Darling 自己也曾跨越孩子的隱私和自主的界限。雖然她也倡導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來發展他們的自主性,但是她也是一個憂慮的家長。她讓小兒子打開手機里“查找我的 iPhone ”的功能,以便能夠實時追蹤孩子的行蹤。她承認,她的大兒子有一次沒有回家,于是“我查看了他的手機記錄,這樣我就可以給他的女朋友打電話”,“他很生氣,但是當時已經是凌晨3點了,我很擔心。”
根據 Darling 的說法,當家長打聽孩子的私人事務(比如家長偷聽他們的談話,或者偷偷讀他們的短信)時,孩子就會感到隱私受到了侵犯。但是大多數孩子認為家長在安全問題上有權威的話語權,比如禁止接觸毒品,以及放學后的去處。她說,“家長應該要知道孩子在哪兒。”
許多時候,家長窺探孩子隱私的主要動機并不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而是為了緩解自身的焦慮。Petronio 認為,“如果你因為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很低,急切地想要滿足自己的‘求知欲’,那么你就讓孩子喪失了進行決策的權利。”
Hawk 的研究顯示,那些喜歡窺探孩子隱私的父母對自身的養育能力信心不足,他們對于親子關系感到更為焦慮,而且會更加無緣無故地擔心孩子的行為。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想要劃分健康的隱私界限,家長最好更多地采用溝通交流而不是窺探的方式。那些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經歷的孩子適應能力更好。Hawk 說,“不管怎么說,想要知道孩子在干什么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們親口告訴你。”
圖片來源:wikihow
但是,一些家長認為監控能夠改善親子溝通。比如,Snyder 通過追蹤女兒的手機,開始了一段和她探討關于性、毒品、自殺和友誼的對話。“因為我讀了她給朋友的短信,我就可以即興地和她討論生活中發生的事,” Snyder 表示,“如果沒有 mSpy 的幫助,我覺得反而無法和女兒有這樣開明而互相尊重的關系。”
但是恐怕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從監控行為中收獲良多。隱私和個人空間是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雖然現在家長很容易通過技術手段獲得孩子的私密信息,但是在這么做之前,是該好好問問自己這樣做對孩子是否真的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