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和楚國,雖然也很強大,國君也是周貴族的后代,但都不算“中國”,東西南北,各有別名,東南的稱為“夷蠻”,西北的稱為“戎狄”。“中國人”很瞧不起周邊地區,覺得他們文化低,哪里低呢?孔子說,沒有管仲抵擋外夷,咱們就得披著頭發,露出左臂。
“歷史”和“地理”的開頭幾章,總是很枯燥,對吧?因為那都是離咱們很遠的事情。不過,沒法子,你找個對象,不也得知根知底嗎?要想走遍中國,總得先知道“中國”的大致情形。
我說的“中國”可不完全是一個政治概念,更不是一個民族概念,它主要是一個文化概念,里面結合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當地人民的身份認同,還有華夏文明整體的接納與融合。
“國”字的繁體是“國”,古代通“或”,原意就是指城、邑。所以最初的“中國”,指的是國家的中心城市。周朝初期,那是周王所在的豐(陜西長安縣西南)、鎬(陜西長安縣西北)地區。周滅商自立,商的舊都殷(河南安陽)也稱為“中國”,再后來,建洛邑(河南洛陽)作為陪都,它那兒也算中國。
春秋有五霸,霸主所在地區,當然也算是中心,所以,“中國”的概念就擴大到了陜西、河南、山西南部和山東西部。《論語》里提到的“華夏”,指的便是上述區域。秦國和楚國,雖然也很強大,國君也是周貴族的后代,但都不算“中國”,東西南北,各有別名,東南的稱為“夷蠻”,西北的稱為“戎狄”。“中國人”很瞧不起周邊地區,覺得他們文化低,哪里低呢?孔子說,沒有管仲抵擋外夷,咱們就得披著頭發,露出左臂。而那時住在浙江的越人,都不穿鞋——這是挺像而今少數民族的民族服飾。
戎狄
可見此時的“中國”已經從政治概念轉化成了一個文化概念。地域大致相當于現在的“中原地區”,包括陜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
從地圖上看,中原正處于黃河的中下游地區,受黃河與黃土的影響極其強烈。黃河及其支流在陜、晉、豫西地區,流速快,對地表的侵蝕作用明顯,造了黃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到河南孟津,黃河沖出兩岸高山的夾持,在平原地區漫流,大量泥沙沉積,自古便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
陜西屬于中原的主要地形包括陜北黃土高原與關中盆地。陜北高原上的橫山是天然屏障,歷代中原王朝均以此作為抵擋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區,而切割黃土高原的無定河等河流又成為穿越橫山的軍事通道,這些通道多以延安起點,延安于是成為陜北交通樞紐與軍事重鎮。關中盆地則擁有西安、咸陽等長達千年的古都,歷代均大力開發水利,此地沃野千里,農產豐富。
關中盆地地形圖
山西 山西向以形勢完固著稱,東有太行,西有黃河,是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的過渡地區,也是北方草原與河洛地帶的緩沖地帶。這里有多種地貌,農牧兼宜,所以往往是北方游牧民族威脅中原的橋頭陣地。匈奴、烏桓、羯、雜胡、鮮卑、柔然、契丹、蒙古都選擇此地為突破口,進退自如,所以明代人說“天下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也”。
河南 可大致分為豫北、豫東、豫西、豫南幾塊。豫北處于太行山地往平原過渡地帶,古稱“河內”;豫南地處淮河以南,一出豫南,即逼近長江,歷史上南北朝的兵家必爭之地其實在此,長江從未讓南朝逃脫滅亡的命運;豫東處于黃河、淮河之間,史上黃河改道泛濫多半在此,大量泥沙沉積,河道兩岸筑堤不已,以致形成開封“懸河”那樣的奇觀;豫西則主要是山地,熊耳山、伏牛山等秦嶺余脈貫穿,這里是華夏族發祥之地,從新石器文化到夏、商、東周,均建都于此,這里也是長江流域與黃河中游的必經之道,北方發生戰亂,豫西常常成為民眾南遷的第一站。
河北 歷史上燕山以北不屬于中原,燕山以南主要是黃河與海河的沖積平原,因此古河道間,多有沖積形成的洼地,如著名的白洋淀。河北屬于“四戰之地”,易攻難守,一般都控制在攻擊型的北方政權手中,明朝建都于此,便多次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直接威脅,清末北京多次被西方軍隊侵掠,也與河北地形有關。
白洋淀
山東 周秦時的“山”指華山或崤山,所以“山東”實指秦地之外的中原區域,漢晉之后才專指太行以東,又叫“山左”。山東多為平原和丘陵地形,地理條件優越,農業一向發達。春秋時齊魯兩國分封于此,人文鼎盛,地位尊顯,所以山東也是文明大省。
(本文為《總說中國》的第三篇,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楊早著“新史記系列”之《野史記(修訂本)》《說史記》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