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道德可分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道德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道德資源,加強道德建設,必須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注重“處世之德”,為社會公德建設提供寶貴資源。社會公德指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它是一切道德中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其內容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多方面的道德規范。中華文化對人與人交往的倫理關系和道德要求進行了深入考察,留下了閃光的思想精華。比如,傳統文化的主體儒家文化提出了“仁”這一核心理念,主張“仁者,愛人”,強調人皆同類,人和人應相親相愛;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謂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善于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是典型的利他意識。中華文化重禮,強調自愛愛人、自敬敬人,恭敬持身,禮讓為先,在與他人發生沖突時若不違背社會規范則主動謙讓,這是一種舍己為人、以禮待人的美德。它有利于緩解人際關系之間的緊張,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友愛。中華文化所包含的處世之德體現出一種“樂群貴和”的總體精神及具體行為規范,包含著許多積極因素,對于推動公民道德建設,促進健康和諧的社會風氣,具有重要意義。
強調敬業誠信,是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職業道德指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規范。在現實生活中,職業活動是人們最主要、最基本的社會活動之一,也是對社會所承擔的重要責任,在職業活動中呈現出來的道德素養和品德水準反映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中華文化特別強調“忠”德,所謂“盡己之謂忠”,在職業工作中表現為忠于職守,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不能把職業活動僅僅當作謀生的手段,而要把它作為一項事業、一種理想目標,腳踏實地,全心全意,盡職盡責,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敬業還表現為“信”德,誠實守信,重承諾,講信用,守合約;正直磊落,不自欺、不欺人。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輗,其何以行之哉?”把誠實守信當作人基本的立世規則,這也是處理和職業服務對象關系時的重要道德遵循 。《孟子》也提出了職業道德要求:“市價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要求人們在職業活動中做到價格公平合理,童叟無欺。總之,“忠”“信”是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最基本的品德。
重視家庭倫理,包含家庭美德建設的積極因素。中國傳統有“五倫”之說,即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以忠、孝、悌、忍、善為關系準則。其中涉及家庭關系的就是父子、兄弟、夫婦,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這些都是處理家庭人倫關系應遵循的行為準則。一是父慈子孝,就是父母要愛自己的子女,子女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中華文化認為父母之愛不是無原則地溺愛、縱容,而是要為子女的長遠考慮,培養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像《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提到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而為人子女者對父母的孝,不僅僅是從物質上贍養父母,而是不辜負父母的教誨和希望,繼承父母的志向,將父母的事業發揚光大,為社會作出貢獻 。《孝經》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才是高層次的孝。二是兄友弟恭,即哥哥對弟弟友愛,弟弟對哥哥恭敬,兄弟之間互愛互敬。三是夫妻之間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和諧相處。中華文化認為夫妻關系乃人倫之始、風化之原 。《中庸》有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夫妻關系是“君子之道”的基礎;如果夫妻之間關系處理不好,不能形成一個和諧和睦的家庭,其他一切都談不上。因此,《周易·序卦》云:“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夫妻需守之以恒,不可輕言離散。中華文化關于家庭道德的理論深化了人類對家庭生活、家庭關系的認識,對后世影響巨大。正是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在家庭生活中特別注重家風、家教,注重家庭關系的穩定與和諧,使家庭這個社會的最小細胞成為國家安寧、社會祥和的重要基石。
為人處世準則與個人品德建設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個人品德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主要體現為做一個什么人的問題。中華文化特別重視做人,把為人處世、人的道德修養作為邏輯起點,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良好的道德修養是家齊、國治、天下太平的基礎。在修身的基礎上,成就理想人格。中華文化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標準是“內圣外王”。所謂“內圣”,即道德上的自我修養自我完善,需要具備仁、義、禮、智、信等諸德行。“外王”即建功立業,奮發有為,最大限度實現人生價值,成就一番事業,為社會多作貢獻。《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都強調君子應如運行不息的宇宙天體般永遠追求進步,如無所不包的大地般胸懷廣闊,增厚美德。“自強”與“厚德”正體現了中華文化對人的要求,做一個仁義禮智信兼備的、道德修養高的人,做一個有理想、有志向、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人。這一部分道德資源是我們塑造健全人格、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精神財富,有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培育健全的心靈,成就理想人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