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經常會出現口渴多飲的情況,糖尿病古時候稱為“消渴癥”,對于糖尿病,可能有些患者會發現單純用西藥控制血糖并不理想,如果能針對臨床表現配合中藥治療,效果會更好,中醫是如何辨癥治療糖尿病的呢?
地黃飲子
案例:某女,61歲,患糖尿病十余年,長期空腹與餐后血糖在正常范圍之外,并伴有口干口渴,盜汗自汗,乏力神疲,心情急躁,皮膚干燥,舌質紅絳,脈細數無力。根據脈證共參,辨為氣陰兩虛,血虧津乏,治宜滋陰益氣,補血生津。方用地黃飲子加減。
處方:太子參10g,干地黃10g,炙黃芪10克,天門冬10克,麥門冬10g,枳殼10g,石斛10g,枇杷葉10g,澤瀉10g,生甘草5g。上藥共煎水,日服2次,每日1劑。用法食后、臨臥溫服。上方連服14劑,復診時就即口干明顯改善,降糖效果也有所提高。再續服三周,血糖降至正常范圍,口渴已不明顯。
功用:滋陰補血,益氣生津。
主治:陰虧血虛,胃有虛熱,致患消渴,口燥咽干,面赤煩躁?,F用于治療腦血管性癡呆、腦萎縮、腦卒中后遺癥等。
藥理研究證實:本方有抗氧化、抗衰老、提高學習記憶能力、抗癡呆等作用。
宜忌:本方陰陽并補,溫而不燥,是其特長;然畢竟偏于溫補,故對氣火上升,肝陽偏亢如高血壓頭痛病人不宜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