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懷孕期是需要加強營養的特殊生理時期,因為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所有營養素均來自母體,孕婦本身需要為分娩和分泌乳汁儲備營養素,所以,保證孕婦孕期營養狀況維持正常對于妊娠過程及胎兒、嬰兒的發育,均有很重要的作用。
女性妊娠期的生理特點:
1、代謝改變:孕期母體的合成代謝活動在激素的影響下有所增強,基礎代謝率也增加,對于各類營養素的需求增加,脂肪、蛋白質的需要量都增加,除供給胎兒生長發育需要,還為分娩期的消耗做準備。
2、消化系統:激素變化導致平滑肌松弛、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道蠕動減慢,常伴有胃脹氣和便秘。孕早期有惡心、嘔吐等妊娠反應,會引起各種營養素吸收減少。
3、血液系統:正常非孕婦女的血漿容量約為2600ml,孕婦約增加50%,即大約增加身體水分約1000ml,紅細胞數量平均增加20%,因為,紅細胞增加的幅度沒有血容量增加的幅度大,所以血液相對稀釋,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可能會出現生理性貧血。
孕期母體中的,葡萄糖、多數氨基酸及各種營養素的水平會廣泛大幅下降,可能和營養素轉移到胎盤組織有關,胎盤有閥門的作用,使得營養素一旦運送到胎兒組織就不能再由胎盤滲透回母體。例如,水溶性維生素能主動轉運到胎兒,使母體血中的含量偏低,以葉酸為例,隨著母體葉酸消耗,胎兒血中葉酸水平一直維持正常,這時,母體就可能因為葉酸嚴重缺乏而迅速導致貧血;脂溶性的維生素只能部分通過胎盤,所以,孕婦血中含量較高。
腎臟功能:妊娠期需要排出母體自身和胎兒代謝的廢物,腎的負擔加重。腎血容量和腎小球濾過率增加,但腎小管的重吸收率沒有明顯增加,導致尿中葡萄糖、氨基酸、水溶性維生素排出增加。
4、體重改變:在懷孕期間,體重平均增加約11Kg,包括7公斤水分、3公斤脂肪和1公斤蛋白質;增加的體重,主要是母體的子、乳房及儲備的脂肪和蛋白質的重量,以及發育中的胎兒。正常體重婦女每周增加0.4kg,體重較低的婦女每周增加0.5kg,體重超重婦女每周增加0.3kg比較合適。體重增加的過快或過慢對胎兒的發育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營養原則
1、能量:整個懷孕期間的額外增加的總能量為80000kcal。孕期4個月以后建議每天比相同體力非孕期婦女增加攝入量200 kcal。
2、蛋白質:在懷孕的早、中、晚期,每天應分別額外增加蛋白質5克、15克和20克。必須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量,即魚、蛋、奶及豆類制品。
3、脂類:在胎兒腦及神經系統發育時,需要適量的必須脂肪酸構成其固體成分,所以,妊娠過程中,必須有脂肪攝入及儲備。但不是一味多吃豬牛羊肉,應該多吃魚肉及堅果類,這樣可以補充更多的不飽和脂肪,以防止因為脂肪攝入過多引起孕婦過度肥胖及相關疾病的發生。
4、糖類:胎兒的脂肪氧化酶活力很低,幾乎無法利用脂肪功能,所以,葡萄糖是提供胎兒能量的唯一來源。如果孕婦的攝入量不足,就必須節省自己需要的葡萄糖來滿足胎兒的需要,同時不得不氧化脂肪和蛋白質來供能,這樣容易出現酮癥或酮癥酸中毒。因此,孕婦每天至少要攝入150~250克的糖類,同時,糖類占總攝入能量的60%左右為宜。
5、礦物質:
(1)鈣:成年婦女體內含鈣1000克,孕期需要增加30克,主要是用在孕后三個月中,胎兒的骨骼和牙齒的發育,在孕8月的時候,胎兒的20顆乳牙和第一顆恒牙開始鈣化,此時,如果孕婦鈣攝入不夠充足,母體將會經常發生小腿抽搐的現象,當胎兒大量需要鈣時,母體會動用自己的骨鈣以滿足胎兒的需求,這樣會造成母體缺鈣,導致骨質疏松,嚴重的會使骨盆變形影響分娩,胎兒也可能產生先天性佝僂病。
牛奶是鈣的良好來源,小蝦米皮、蛋類、芝麻醬、海帶等都是鈣的來源,維生素D能夠促進鈣的吸收,若維生素D的供應不足或曬太陽的機會少,也容易造成維生素D的缺乏。孕早、中、晚期的鈣供應量應該為:800毫克、1000毫克和1200毫克。
(2)鐵:我國孕期婦女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約為30%,妊娠期總鐵消耗量約為1000毫克,350克用于胎兒和胎盤需要,450毫克為孕期紅細胞增加需要,200毫克補償分娩時的失血所用。孕期如果鐵缺乏,會增加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率。
孕早、中、晚期的鐵的供給量應該為每天15毫克、25毫克和35毫克。動物性食物中的鐵的吸收比植物性食物中鐵的吸收高。
(3)鋅:胎兒對鋅的需要在孕末期最多,如果鋅缺乏,會增加胎兒畸形的發生率,推薦孕早期鋅攝入量為11.5g/d,孕中期和孕晚期再增加5g/d,攝入充足的鋅有利于胎兒發育和預防先天性缺陷。
(4)碘:碘是合成甲狀腺素所必需的營養。碘缺乏可以導致胎兒甲狀腺功能低下,從而導致嚴重的智力發育遲緩及生長發育遲緩為主要表現的呆小癥。推薦孕婦每天碘供給量為200微克。
6、維生素
(1)維生素A:不用補充維生素A, 過多或過少都可以致胎兒畸形,攝入標準為孕早期800微克RE,中晚期為900微克RE,最高攝入量為2400微克RE。
(2)維生素D:若缺乏會影響胎兒骨骼發育,也能導致新生兒低鈣血癥及母體骨質軟化等。過多攝入維生素D會導致中毒,推薦孕婦每天飲食供給量為10微克。
(3)維生素B1:孕婦缺乏B1的時候沒有什么明顯的表現,但是會導致胎兒的先天性腳氣病,推薦每天供應1.5毫克。
(4)維生素B2:充足的B2可以有利于鐵的吸收,推薦每日攝入1.7毫克。
(5)葉酸:快速生長的胎兒DNA合成,胎盤,母體組織和紅細胞增加都需要葉酸,已經證實孕早期的葉酸缺乏是導致胎兒神經管畸形的主要原因,畸形的發生通常在妊娠的前28天,多數孕婦此時還沒有意識到已經懷孕,所以補充葉酸的時間應從孕前1個月到孕后3個月。推薦每天補充400微克。
(6)維生素B12:維生素B12缺乏可以誘發巨幼紅細胞貧血,同時可導致神經系統損害。
(7)維生素C:胎兒的發育需要大量的維生素C,對胎兒的骨、齒的正常發育,造血系統健全和機體抵抗力等都有促進作用,孕婦如果缺乏維生素C易貧血、出血,也可導致早產、流產。推薦每天攝入130毫克。
適宜食物
1、主食及豆類的選擇
大米、小米、粳米、糙米、玉米面、燕麥、麥牙、黑米、紅豆、紅薯等米面雜糧、豆制品及薯類是能量、B族維生素和食物纖維的主要來源。
2、肉蛋奶的選擇
豬瘦肉、鯽魚、兔肉、牛肉、雞肉、羊肉、青蝦、蝦皮、牡蠣、雞蛋、牛奶及動物肝臟、魚肝油等。
3、蔬菜的選擇
西紅柿、筍、香菇、胡蘿卜、海帶、蒜苗、小白菜、香菜、甜椒等。
4、水果的選擇
蘋果、草莓、橘子等,還有榛子、松子、核桃、芝麻等干果類。
5、其他
(1)雖然菠菜中的草酸影響對鈣、鋅的吸收,但是能夠提供豐富的鐵,所以要注意它的烹飪方法和搭配。
(2)山楂可以刺激子宮的收縮,有自然流產史和先兆流產癥狀的孕婦在孕期不宜多吃;但是在產后可以多吃以幫助子宮恢復。
(3)木耳可以降低血液的凝固性,易出現皮下紫斑,臨產前的孕婦不宜多吃。
飲食禁忌
1、少吃油膩食物和甜食,這類食物熱量高,營養價值低。
2、少用刺激性調料,如辣椒、咖喱、芥末等。
3、酸性食物吃的過多可改變母體血液酸堿度,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4、懷孕中末期會產生浮腫,這個時候要控制鹽分攝入,禁食含鹽量過高的食物,如豆腐乳等。
5、油條中的明礬含鋁,對胎兒大腦發育不利。
6、紅棗吃多了會引起腹部脹氣,孕婦不宜多吃,可以喝些紅棗湯。
7、土豆中的生物堿屬類固醇糖苷生物堿,主要為龍葵堿和卡茄堿。其結構與人類的甾體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性激素相類似。如果孕婦長期大量地食用生物堿含量較高的土豆,蓄積在體內就可能導致胎兒畸形。孕婦還是以不吃或少吃土豆為好,特別是不吃長期貯存、發芽、霉變的土豆。
7、不喝咖啡、濃茶:因為咖啡能導致不孕、骨質疏松、心肌梗塞、高血壓和胎兒畸形;茶可能影響孕婦對鐵的吸收。
8、不吸煙:吸煙會影響胎兒供氧。
9、少量飲酒可以促進睡眠、放松精神、增強食欲,但是飲酒過度會加重孕婦的肝、腎負擔。
參考膳食
1、孕早期
早餐:粳米、牡蠣、芝麻醬、菠菜、番茄、雞蛋等,如牡蠣粥、麻醬拌菠菜、番茄炒雞蛋、一杯牛奶;
點心:梨子,如冰糖燉雪梨;
午餐:大米、小米、綠豆芽、豬肝、鯽魚、雞肉等,如二米飯、豆芽炒豬肝、海蜇拌黑木耳、榨菜雞絲湯;
點心:蘋果,松子、開心果等堅果若干;
晚餐:枸杞、粳米、香菇、尖筍、芥菜等,如枸杞粥、素炒三鮮、一杯牛奶。
2、孕中期
早餐:粳米、黑米、茄子等,如黑米粥、蒜茸茄子、一杯牛奶;
點心:橘子或香蕉;
午餐:粳米、豌豆、蠶豆、金華火腿、豆腐、鯽魚、蝦皮、雞蛋等,如豆仁飯、清燉鯽魚、蝦皮燒豆腐、蛋花湯;
點心:蘋果;
晚餐:大米、小米、筍、牛肉等,如二米粥、竹筍燒牛肉、一杯牛奶。
3、孕晚期
早餐:紫菜、糯米、雞蛋、生菜、芝麻醬(或別的醬料)、胡蘿卜、菠菜、豬肝等,如紫菜包飯、菠菜拌豬肝、一杯牛奶;
點心:枸杞銀耳羹,香蕉;
午餐:大米、小米、泥鰍、豆腐、芹菜、雞肉等,如二米飯、泥鰍燉豆腐、西芹雞柳;
點心:蘋果,松子、開心果等堅果若干;
晚餐:花生、紅棗、蕓豆、紅豆、粳米、板栗、白菜、蘑菇、小玉米、青豆、番茄等,如八寶粥、板栗燒白菜、三鮮蘑菇、一杯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