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鯉南鎮圣泉村有座圣泉宮。據有關資料載,該宮始建于后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經歷代重修,1984年仙游縣人民政府授予圣泉宮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宮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圣泉宮坐北朝南,有門殿、正殿等。宮內懸掛古匾“法雨均沾”、“源流普潤”、“法矅漈川”、“丹臺澤沛”、“圣功養正”等,還有手卷式橫匾“德育”、“揚威”,為清道光年間原構,并存有清康熙十年“令行禁止”殘碑、清代鑾椅、十六幅清代道教神像掛軸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為何在圣泉宮有這么多的古圣跡?原來圣泉在鄭宅之西,也叫“龍井”。據宋志載曰:“唐有法主仙妃,因時苦旱,以鐵鞭引地成泉。秋淺冬枯涸,春回,農事將作,設祭,方涌瀑?!庇謸髡f,明弘治乙未年,大旱。沙縣等官民進圣泉祖殿請水求雨,皆靈驗。有志書云:圣泉,在孝仁里一名“龍井”。舊經云;“其泉秋深則淺,微冬則枯涸,春農將作,先修水道,復致祭於祠,泉方涌注,豐歲不加,旱亦不減,溉田千有余頃。”
圣泉古井位于仙游城南七里,其水利覆蓋今鯉南鎮、賴店鎮,圣泉村、玉山村、岐山村、溫泉村洋面等地。圣泉村亦因許氏仙姑開創圣泉而得名。所以圣泉祖殿祀法主仙妃。古傳鞏橋鄭宅原為旱地,雨停地乾,方圓缺水。晚唐許仙姑,曾學道于名山洞府(即廬山),得諸名異人點撥,修煉于浙江金華北山。能知天文地理,醫術藥方,善禁咒術,為民救苦解難。經尤溪入仙游,于昭宗乾寧年間(894-898年)來到鞏橋鄭宅,向鄭家祖媽求賜宅地,結草廬而居,為解決民眾遭受旱災之苦,協助村民興修水利,開創出井亭邊、玉山下洋橋下的廬陂、龍井、碗井等泉眼,地泉爆涌。即縣志所云:鐵鞭引地,以成泉。乃開溝筑壩流而東,灌溉附近萬畝土地。雖久旱不竭,萬民得利,誠為“圣泉”。從而改變當地七個村的民眾無水之憂。許仙姑卒后,鞏橋四代祖唐御史中丞鄭良士和長子禮部尚書鄭元弼,為紀念許仙妃親手創修圣泉水利功勛,于后唐明宗長興元年擇地出資在許仙姑草廬原址上,興建宮殿,號“圣泉宮”,奉祀法主仙妃神像,眾稱“圣泉媽”。
圣泉媽許仙妃法創圣泉水利功績,造福于民,有功于鄉,能澤世安邦,源流普潤。歷代帝王冊封稱號;南宋紹興二年,高宗勅封順應夫人;宋淳佑七年,理宗御賜圣泉祖殿廟額;寶佑二年理宗勅封妙應靈濟夫人,累封法主仙妃;咸淳二年,度宗御賜“法創水功,萬世稱尊”一副, 明萬歷四十年,神宗御賜“水為救民”一 副。
圣泉宮右一千米處,即仙妃祭法引泉之地、造井七口,現存井亭邊井、廬坡橋下井和大龍井等七個泉眼,地泉爆涌,圣水縈波。可謂灌溉萬畝良田的千年古水利工程,具有很高的天文地理和歷史科學文化價值。
有詩聯贊:“仙妃作法非尋常,神通廣大引地泉。圣水滋潤千頃地,澤被下游四鄉村。”“萬里引真源泉通圣水;千秋傳至澤法授廬山。”“圣德祀千秋名留天地;母儀揚萬世神與泉清。”
來源:仙游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