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嘉年E-mail:tai_ning@163.com
新太極圖說
第五節:太極圖的「陰陽雙生宇宙」與「陰陽正反粒子」
自英國名物理學家-狄拉克(Dirac,Paul Adrien Maurice),提出宇宙中有帶「相反電荷」的「正電子」(positron)存在,到1933年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C?D?Anderson),從「宇宙射線」(cosmic ray)中發現第一個反物質的粒子-「正電子」(即帶正電的電子),因而證明了「正電子」(positron)碓實存在,此后,又陸續發現:「反質子」(antiproton),「反中子」(antineutron),「反介子」(antimeson),「反超子」(antihyperon) ,因而又碓認了「反物質」的碓存在,也就是說,我們宇宙中所有的「粒子」,均有其「反粒子」,后來還以人工科技制造出「反原子」(antiatom),「反原子」合成的物質即為「反物質」,其實,這些「反粒子」只是「電荷」(charge)與「自旋」(spin)方向與組成我們宇宙的「粒子」相反, 而其質量及結構層次均與組成我們宇宙的粒子完全一樣, 但只要一與組成我們宇宙的「粒子」相遇, 就立即「成對湮滅」(pair annihilation),化成一道「g光能量」而消失在「三度時空」中. 正因如此「反粒子」的壽命極短,一出現就立即被充滿宇宙空間的「粒子」湮滅. 其實「反物質」也是「物質」,是看的到的實體,「反物質」組成的宇宙應稱為「陰極(負電)宇宙」(cathode universe),應稱為「反宇宙」.
「陰極宇宙」這個名稱是因為其組成「反物質」的中心粒子-「反質子」,是帶陰(負)電之故,當然我們的宇宙就相對稱為「陽極(正電)宇宙」(anode universe)了. 而現代宇宙科學所說的「反宇宙」一般是指具有「反引力場-(反)無極」亦可稱為具有「萬有斥力場」的(反)無極宇宙. 而其實「陰極宇宙」是在「宇宙大霹靂」時, 與我們的「陽極宇宙」, 同時誕生的「孿生宇宙」(twin universe). 而在超弦理論中亦推論出「陰極宇宙」的存在,并稱之為「影子世界」(shadow world).
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太極圖」,一半黑一半白,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陰陽宇宙-雙生圖」,一半白代表「陽極宇宙」,一半黑代表「陰極宇宙」. 而「太極圖」中的「黑色陰極宇宙的白點魚眼」與「白色陽極宇宙的黑點魚眼」,則分別代表宇宙「大霹靂陰陽奇異點」正反兩面的相對白洞或相對黑洞(見下圖9).
圖9:陰陽宇宙太極圖
「陰極宇宙」與我們的「陽極宇宙」及其正反兩面的「大霹靂陰陽奇異點」則有二種可能的自旋方向:
一為「陰極宇宙」與「陽極宇宙」朝同一頭旋轉, 那么當「陰極宇宙」逆時針左旋(anticlockwise)收縮時「陽極宇宙」則順時針右旋(clockwise)膨脹(奇妙的是,本宇宙螺貝全為右旋). 反之, 當「陽極宇宙」逆時針左旋收縮時「陰極宇宙」則順時針右旋膨脹,此模式為陰陽宇宙「互為消長」,亦即「一縮一脹」的雙生宇宙模式(見下圖)
二為「陰極宇宙」與「陽極宇宙」朝相反二頭同時向外「旋轉
膨脹」,一邊為「順時針右旋膨脹」-即創生出本「陽極宇宙」,另一邊亦為「順時針右旋膨脹」-即創生出「陰極宇宙」. 反之,「陰極宇宙」與「陽極宇宙」朝相反二頭同時向內「旋轉收縮」亦即本「陽極宇宙」與「陰極宇宙」同時「逆時針左旋收縮」,此模式為陰陽宇宙「同步消長」,亦即「同縮同脹」的雙生宇宙模式(見下圖).而宇宙基本粒子則是按上述一的自旋模式
,所以「粒子」與「反粒子」之間,才會「旋轉方向」與「正負電荷」相反, 其它則一模一樣,故而「太極圖」還可以用來解釋「粒子」與「反粒子」之間的相反結構,以下我們就以:一「原子」及二「反原子」之間的相反結構為例來說明:
一,「原子」結構說明-「太極圖」中一半為「黑色區域」,中央卻為「白點」,其「黑色區域」為代表「陰(負)電子」隨機出現的「廣大-陰(負)電子云」(electron cloud)空間,此空間為單一的純「陰(負)電子」所組成,故為「太陰(老陰)」,即下圖10的「黑色太陰區」,而這「廣大-陰(負)電子云」的空間,占據了整個「原子」的大小,即10-8公分(見下圖10及圖11),中央為帶「陽電」的「渺小-原子核」(nucleus)空間,此空間為混合的「陽(正)電質子+中性中子」所組成,故為「少陽」,即下圖10的「少陽白魚眼」,這個「渺小-原子核」空間僅占整個「原子」的極微小中心點10-13公分.
二,「反原子」結構說明-「太極圖」中另一半為「白色區域」,中央卻為「黑點」,其「白色區域」為代表「陽(正)電子」隨機出現的「廣大陽(正)電子云」(positron cloud)空間,此空間為單一的純「陽(正)電子」所組成,故為「太陽(老陽)」,即下圖10的「白色太陽區」,而這「廣大-陽(正)電子云」的空間,占據了整個「反原子」的大小,即10-8公分(見下圖10及圖11),中央為帶「陰電」的「渺小-反原子核」(anti-nucleus)空間,此空間為混合的「陰(負)電反質子+中性反中子」所組成,故為「少陰」,即下圖10的「少陰黑魚眼」,這個「渺小-反原子核」空間僅占整個「反原子」的極微小中心點10-13公分.
圖10:正反原子太極圖
圖11:正反原子圖(上圖原子核的大小,比真實比例放大了
10萬倍,否則原子核將無法顯現)
當然了,以上所述只是筆者運用「太極圖」而做出的雙生:「陰陽宇宙」及「正反粒子」的推論, 事實上,「陰極宇宙」一說.在宇宙科學上,并無人提及, 目前也無存在證據, 因為若真有「陰極宇宙」存在, 一旦「陰陽兩極宇宙」相遇, 兩個「物質宇宙」會剎那間「全部湮滅」, 變為一個充滿「強烈g光」而沒有任何「物質粒子」存在,并且至少為本「陽極宇宙」雙倍大的「無極-空蕩宇宙」.
話雖如此,但其實「陰極宇宙」還是有其必然存在的邏輯,否則我們宇宙中這么多「反粒子」從何而來?何況中國自古傳下來的太極圖,就是陰陽各占一半的比例 故若太極圖所畫-為真實, 就必定有與我們雙生的陰極宇宙存在.只是陰極宇宙在千億年內不太可能與本陽極宇宙相遇, 更不可能被目前的科技偵測到, 因為當「陰陽二極宇宙」在「宇宙大霹靂」同時誕生之時, 就被具有「反引力-無極」的「反宇宙超光速迅子場-無極」隔開了,這并不是筆著瞎說. 早在90多年前,偉大的愛因斯坦就推論出「反引力場」(antigravity field)的存在,他稱為「宇宙學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亦稱為「宇宙項」,符號為L. 因為有「宇宙學常數」的「反引力」平衡「引力」,故愛因斯坦認為本宇宙是「靜態平衡」的,后因發現「哈柏定律」(Hubble’s law)證明「本宇宙」并非「靜態」的「平穩不變」,而是「動態」的「膨脹」,同時當時在科技上,亦根本無法證明「宇宙學常數」這個「反引力場」的存在, 而且,后來又發現宇宙中有非常多的「黑洞-小太極」(black hole),因為「黑洞-小太極」具有「強大引力」,而「大型黑洞-較大太極」甚至能吸入百億個「太陽」. 由于有這么多的「黑洞-小太極」存在,且又能擁有如此「巨大的質量」,因此足以證明「宇宙」不但會「膨脹」又會「收縮」(此即本文前述的「二動說」),絕不是愛因斯坦所認為本宇宙是「靜態平衡」的,因此,愛因斯坦最終以認錯收場,并收回了「宇宙學常數-L」的理論,但近年來卻發生了大翻盤. 因為1998年宇宙科學家發現「Ⅰa型超新星」(type Ⅰa supernova)釋出的「紅移」(red shift)正不斷在拉長, 這代表本宇宙正在「加速膨脹」(accelerative inflaton).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能把整個龐大的「本宇宙」加速往外拉, 這必然是一股遠大于整個本宇宙「引力場-太極」的強大「反引力場-(反)無極」, 宇宙科學家,并因此推算出本宇宙早于50億年前就已開始「加速膨脹」,且這股超強大「反引力場-(反)無極」不但碓實存在,還完全包圍著「本宇宙」, 根據2001年,NASA發射的「威金森微波異向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簡稱「WMAP衛星」,藉其高精密的分辨率(Resolving power)已推算出這個超強「反引力場」的能量為「本宇宙」已知物質「總重量(能量)」的15.7倍(見前述第二節:表二),因此美國宇宙學家M.Turner為這個超強「反引力場-(反)無極」取了個新名字,就叫作「暗能量」(dark energy).
「暗能量」的本體就是「超光速」的「虛數-i及i迅子」(虛數-i及i迅子請參考下附錄)的「反引力場」,也就是「無極(內)及反無極(外)」,而這其中包含統一「宇宙四大作用力-引力,弱力,強力,電磁力」的「超統一力」(super unification force), 亦即「11維超重力」(11-dimension supergravity),而現今最新的名詞又稱為「TOE(Theory Of Everything)萬有理論」.
至此「宇宙學常數」L(cosmological constant)又復活了,可惜愛因斯坦沒有一起復活, 正是因為有「暗能量-無極」(dark energy)的「隔離」(isolated). 「陰極宇宙」才絕不可能與本「陽極宇宙」相遇. 當然,除非「暗能量」場的「反引力能量-(反)無極」,在至少一千億年后的遙遠的未來逐步地全部轉化為「引力能量-太極」,且若那時「陽極宇宙」與「陰極宇宙」仍未發生「宇宙大崩塌」(Big-crunch)而成為「宇宙黑洞」的話(注:「宇宙大崩塌」即太極學說的:回歸太極), 則未來「陰陽兩極宇宙」在經歷了千億年的「膨脹」后,終將成為一組「超大雙宇宙」,那么到時就有「碰撞湮滅」而發生「宇宙大撕裂」(Big-rip)并進而分解宇宙的可能了.
(注:「宇宙大撕裂」即無極學說的:復歸無極).
附錄:反宇宙的粒子-超光速迅子
「迅子」(tachyon):又稱為:快子(faston),速子.是一種理論上「超光速」的次原子粒子,而且「迅子」是「反引力」(斥力)的粒子,并以虛數i作為表達,共有3種「迅子」:
第一種是「正能量迅子」:放出能量,不斷加速超光速而回到過去的迅子.
第二種是「0能量迅子」: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的超時空迅子.
第三種是「負能量迅子」:吸收無限能量,進入無限未來的迅子.
三種「迅子」都相當不可思議, 就像虛數i及-i一樣,表面上不存在,一旦相乘,又會產生實數,三種「迅子」也一樣,相互迭加后,又會回到物質宇宙.「迅子」與一般相對稱為「慢子」(tardyon)的物質粒子,幾乎無相互作用,故在能量,動量圖中為虛數的「類空面」(spacelike),也就是說不存在于正常宇宙時空中,故為反宇宙粒子(此反宇宙絕非由相反電荷及自旋的反粒子所組成的宇宙,而是反萬有引力的斥力宇宙,1998年發現的暗能量正為斥力).此外,「迅子」的其它特性大略如下:
1.永恒以「超光速」運動,吸收能量,超光速就減速,放出能量,超光速反而加速
2.正能量迅子為有限超光速,零能量及負能量迅子為無限超光速.
3.順宇宙旋轉方向,超光速運動,會進入未來,逆宇宙旋轉方向,做超光速運動,則回到過去.
4.存在于無限小的黑洞中及宇宙外無邊界的暗能量中
因為是由「狹義相對論」所衍生出的「假說粒子」,故「超光速現象」的物理法則,就稱為「超光速-相對論」(Meta Relativity)
而「超光速-相對論」有四項與三度空間完全相反的物理定律公式
其公式如下:
(1).萬有斥力換算公式: -F=GMm×r2
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公式為:F=GMm/r2即「萬有引力」的「作用力」與二物體「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就是說:二物體「距離」愈遠,「萬有引力」的「作用力」愈小.
但「萬有斥力」公式卻為: -F=GMm×r2即「萬有斥力」的「反向作用力」卻與二物體「距離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說二物體「距離」愈遠,「萬有斥力」的「反向作用力」反而愈大. 正因為如此,反宇宙「萬有斥力」的「暗能量」才「加速」了現今「本宇宙」的「膨脹」.也因而「本宇宙」的「引力場」,就愈拉愈遠,此為「引力擴散效應」.
(注:1.「重力常數」-G,因為不同的「宇宙」而有不同的「值」.
2.M與m為二物體的「質量」.
3.r為二物體的「距離」)
(2).時間轉換公式t0=t*
(3).空間轉換公式l*=l0
(4).質量轉換公式m*=m0
正如前述,當「迅子-吸收能量」時,為「減速-超光速」,而當「迅子-放出能量」時,則為「加速-超光速」. 故「0質量-迅子」或「負質量-迅子」,均呈現為:「無限快的超光速」,及「無限大的超空間」,
此為「質(能)量收放效應」.
由上述可知,「反宇宙:超光速-迅子」的本質,實為內,外包圍「各級粒子」及「各層宇宙星系」的「超時空場」,且具有包圍「宇宙-內,外時空」的「四大效應」即:
1.「引力擴散效應」
2.「剎那永恒效應」
3.「空間擴大效應」
4.「質(能)量收放效應」.
(注: t0-固有時間, t*-超光速時的時間, l0-固有大小及空間, l*-超光速時的迅子大小及空間, m0-固有質量, m*-超光速時的質量, V-超光速, C-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