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病是一種無原發皮損的慢性皮膚?。畬儆谏窠浌δ苷系K性皮膚病。本病可分為全身性及局限性兩種。全身性瘙癢病,內在原因可由糖尿病、肝病黃魚、內分泌疾患、腎炎、腸寄生蟲病相食物或藥物敏感作用等引起;外在原因可由氣侯寒冷、干燥、肥皂、毛織品過敏等剌激而發生。皮膚瘙庠病的突出癥狀是癢,癢的癥狀一般為陣發性,每次可延續數小時,瘙癢程度也輕重不同,飲酒或吃辛辣、海鮮等食物可以誘發或加重瘙庠。雖然多數患者白天能自制瘙庠,但在晚間入睡,則難于控制,癢感甚劇,不能忍受,患處常被抓玻出血,直到感覺疼痛才癢止。由于經常搔抓,全身皮膚常見抓痕,表皮剝脫、鐵裂,潮紅、濕潤和血痂等。病久可引起肥厚性癍痕疙瘩,苔藁樣變和色素沉著。本病的發病部位可以是全身性的,但以大腿內側、小腿屈側、關節周圍等處較為常見,而老年人因年老皮膚干燥萎縮,軀干也是病損好發部位。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老年人陰血不足、血虛生風;又因風性燥烈,除其本身可致皮膚干燥而癢外,又當風邪久留體內,致血虛化燥,不能潤養皮膚而發生皮膚瘙癢。也有由于風邪與寒邪兼夾侵襲肌表與衛氣相搏,而發為風寒癢風者;又有脾失健運,蘊濕不化,復感風邪,客于肌膚,不得疏泄而發為風濕瘙癢癥者。
皮膚瘙癢病是常見皮膚病,尤以老年人多見,俗語用“越癢越抓,越抓越癢”來形容本病。其病機為血虛風燥、濕熱蘊阻肌膚,因此在食療方面要配合養血祛風、清熱化濕的食物,對老年患者伴有貧血頭暈耳鳴、肝腎不足的虛損兼癥,更應在食療方面配以補益肝腎和氣血的滋補食物為輔助治療。
中醫對于治療皮膚瘙癢有一句名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本患兒夜間皮膚瘙癢的原因可能是“血虛生風”所致,可用養血湯另外加一些祛風止癢的藥物,如防風、蟬衣、地膚子、白鮮皮、蛇床子等治療。建議服藥期間給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油膩食物,勿用熱水洗澡,改香皂為沐浴露。中藥的藥渣再煮水外洗全身。
很多孕婦從孕中期開始就出現皮膚的瘙癢,嚴重時會出現皮膚、鞏膜發黃,影響孕婦的休息,分娩后瘙癢的癥狀會逐漸消失。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這是一種妊娠期內出現的黃疽,其中有40%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引起,20%由于妊娠期肝內膽汁郁積引起。在妊娠期,大量雌激素可損害肝臟的排泄能力而導致肝內膽汁郁積。
皮膚瘙癢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見,據統計發生率為7%~43%,其中全身性及局限性瘙癢各占一半。全身性瘙癢多因肝旺血虛所致,肝旺則風從內生,血虛則肌膚失養,風勝血燥,風動作癢;局限性瘙癢多因肝脾虧損,濕熱下注,蘊阻肌膚,不得疏泄而作癢。對糖尿病引起的皮膚瘙癢癥,不可只治瘙癢,而不治糖尿病,應采取標本兼治、辨證施治的方針。
目前,國內外對全身性皮膚瘙癢癥的研究仍十分有限,西醫內服或外敷藥物的效果均不甚理想,緩解瘙癢感短暫,停藥后很快復發;特別是外用激素類藥膏,易引發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癥狀。中醫理論主要認為瘙癢為“風、濕、熱、毒、蟲”侵襲皮膚造成氣血凝滯、肌膚失養,按此觀點用藥療效較好。但趙金輝醫生在臨床中體會到,現在大多數中藥方劑組成尚欠嚴格,劑型多為水劑、油膏,全身用藥耗損太大,使用起來不方便。
根據古人“風盛則燥,風動則癢”、“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等論述,趙金輝醫生選用了當歸、紫草各50g,苦參、白鮮皮、地膚子、黃柏、防風、荊芥、透骨草各30g,百部、川椒、白礬、蛇床子各20g。諸藥相配,共起養血、潤膚、疏風之功效。使用時,將上述中藥用瓷盆放入5~10l水,煮開后武火10分鐘,文火20分鐘即可。之后讓患者先熏蒸,待水溫適宜時,再用藥湯洗全身瘙癢處。每天洗1次,每次30分鐘,每劑中藥可洗兩天。
最近,科學家發現癌癥有兩大皮膚征象:奇癢和汗毛增多。
據國內外醫學界觀察,癢與內臟惡性腫瘤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可能是腫瘤細胞產生組織胺、蛋白內分解酶等生物活性物質刺激皮膚感覺神經末梢所引起的一種表現癥狀,是癌癥的一個先兆。
由癌癥所導致的癢,與一般的癢是有區別的,其特點是:平時無瘙癢史而突然發生頑固性的全身癢,皮膚表面一般看不到任何變化,僅僅是難以忍受的劇癢;與氣候變化無關,用任何止癢藥物均無效。
辨證施治:
多屬血虛風燥證,但也有兼寒或兼濕,或風寒誘發者,必需辨別清楚,才能準確選方用藥。
1.血虛風燥
主證:皮膚干燥、脫屑,秋末冬初發病。瘙癢晝輕夜重,心煩難寐,手足心熱。皮損干燥、抓痕、血痂。病程較久,情緒波動可加重瘙癢。舌淡苔薄,脈弦細數或弦數。
治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選方:養血潤膚飲加減(《外科證治全書》)。
藥物:生熟地各10g、當歸10g、黃芪15g、二冬各10g、花粉10g、何首烏10g、白蒺藜10g、防風8g、苦參15g、荊芥8g。
加減:心煩急躁,難以入睡者加丹皮、梔子、竹葉、蓮子心;大便燥結加火麻仁、郁李仁、萊菔子;瘙癢難忍加烏梢蛇、蟬蛻。
2.風濕蘊阻:
主證:皮損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繼發感染或苔蘚樣變。舌體胖,舌質暗,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祛風除濕,潤膚止癢。
選方:全蟲方加減(《趙炳南經驗方》)。
全蟲3g、皂刺10g、豬牙皂角1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枳殼10g、苦參10g、荊芥8g、蟬蛻5g、咸靈仙10g。
加減:皮膚抓后滲液,胃納呆滯者加法夏、陳皮、茯苓;四肢酸軟,疲乏無力加防杞、桑枝、宣木瓜。
3.風邪外襲
主證:皮膚瘙癢,抓痕明顯。風寒癢風則遇寒癢劇,得熱減輕,或感惡寒,苔薄白,脈浮緊;風熱癢風則遇熱癢劇,稍涼減輕,或有身熱,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散風邪為主。
選方:桂枝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桂枝10g后下、芍藥10g、生姜5片、炙甘草5g、大棗5個、羌活10g、由蒺藜12g、荊芥穗8g。
加減:惡寒發熱重,加麻黃、防風;熱重不惡寒,加生石膏、黃芩、蒲公英、梔子等。
除根據上述辨證論治進行煎劑內服外,患者還可用下述方劑進行洗浴,減輕瘙癢之苦。
蛇床子30g、地膚子30g、苦參30g、黃柏30g、薄荷葉30g、花椒5g、冰片少許。
上藥除冰片外,其余諸藥加水500ml,煎取300ml,加溫水適量及加入冰片洗浴,每日1~2次。止癢作用頗佳。
如為局部瘙癢癥者可用:苦參、百部、明礬、花椒、蛇床子各18g,水煎熏洗局部。
康復調理:
1.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和肥膩畜禽、魚腥等易誘發病情加重之食品。
2.勿用熱水燙洗,洗澡不宜過勤。
3.避免搔抓,防止被手抓破感染。
4.皮膚干燥者適當外用護膚止癢浴液或外用潤膚油膏之類。
5.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多因陰血不足、血虛生風所致;也可因外風或濕熱誘發而復發。故在康復期間宜注意養血驅風,特別在有復發跡象時(如皮膚抓癢癥狀出現),可用內服烏蛇止癢丸防止復發。因烏蛇止癢丸內含:烏梢蛇、蛇床子、牛黃、當歸、丹皮、參須、防風、蒼術等藥物,有養血祛風、化濕止癢的作用。烏蛇止癢丸是一種中成藥,在市面藥店及醫院藥房均有出售。
防治要點:
1.保持心情舒暢,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2.保持皮膚有一定的油潤性,以避免因皮膚干燥、脫屑、抓癢而發展為全身性皮膚瘙癢。
3.保持室溫恒定,過高過低均可誘發皮膚瘙癢。
4.內衣最好選擇棉紡品或絲織品,勿用化纖類內衣。
5.洗澡宜根據皮膚潤澤而定,過于干燥者不適宜于過勤洗澡。
6.宜加強平素的飲食調養,使氣血津液得到平衡而不致虛耗過大,則皮膚潤澤,瘙癢癥自不會出現。
本病的病因中醫認為是由于血虛生風,風燥不能濡養肌膚,或由濕熱蘊阻肌膚,濕熱不得疏泄而發病。
飲食原則:
1.宜食富有營養又不滋膩的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雞蛋、河魚、牛奶、豆漿、橘子汁等。
2.宜多食臺豐富纖維隸的食物,可增加腸蠕動,有助大便通暢,如青菜、薺菜、芹菜、茭白等蔬菜。
3.宜多食新鮮水果和多飲開水或飲料。如生梨,橘子、香蕉、西瓜露、甘廉汁等。
4.本病由血虛風燥濕熱所致,故禁忌辛辣刺激及海貨發物。如辣椒、大蒜、蔥姜、煙酒、海魚、蝦蟹、羊肉、洋蔥等。
5.油炸、煎烤、炙博及各種炒貨均會助火生濕動風,禁忌之列。如烤雞、烤鴨、煙熏魚、花生、瓜子等。
飲食調治:
皮膚瘙癢癥除多由陰血虛衰所致,宜多食用滋陰養血之品外,又宜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服食不同的飲食。在一般情況下,應盡量避免食入腥發動風及辛辣厚味之品,如魚、蝦、蟹、羊肉、狗肉、蔥、蒜、辣椒、韭菜、酒等。如瘙癢入夜則甚,伴心緒煩躁者,宜選用鎮靜安神的食品,如蓮子、百合、棗仁、牡蠣、木瓜、橙等。
下列各類湯餐,可根據病情選食。
1.豬膚湯
豬膚500g、用白皮。從內刮去肥者,令如紙薄,白米粉15g,白蜜30g。先用水煎豬膚煮至一半去渣,加白米粉及白蜜,熬香,和勻飲服,每天3~4次分服。
適用于血虛風燥型的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患者,每年秋末冬初常服,有預防或減輕病癥作用。
2.綠豆藕片
綠豆20g、鮮藕300g、鮮薄荷葉3片。將鮮藕洗凈去皮,綠豆泡好后,裝入藕孔內,蒸熟切片,鮮薄荷切碎,撒于其上,加調料后涼拌食用。
本品有補血清熱,祛風止癢作用,適用于老年皮膚瘙癢癥之屬于血虛化燥者。
3.銀花枇杷露
鮮銀花10g、鮮枇杷4個。將枇杷洗凈,切開去核并搗爛,入銀花后,開水沖泡,頻飲。本品有清熱祛風,宣透止癢作用,適用老年皮膚瘙癢之屬風熱外邪所致者。
4.芥末豬肚
豬肚400g、芥末20g、香菜10g。將豬肚洗凈煮熟,切絲后加調料,后入芥末、香菜末。本品有補養氣血,祛風散寒的作用,適用于老年人皮膚瘙癢癥之屬虛證、風寒證者。
5.山雞姜絲肉
山雞肉300g、生姜50g。山雞肉洗凈切細絲,生姜切絲,先用溫油煎炒山雞肉,待半熟時入調料及姜絲,翻炒即可。本品有補氣養血,祛風散寒作用。功用同上。
6.蕹菜卷
鮮蕹菜300g、豬肉100g。先將蕹菜葉攤平,豬肉剁爛拌餡,放于蕹菜葉上,卷好蒸熟食用。適用于燥熱型老年皮膚瘙癢癥患者。
7.赤小豆魚粥
鯽魚1條(約250)、赤小豆50g。先煮魚取汁,另水煎赤小豆做粥,臨熟入魚汁調勻(不入佐料)。晨起作早餐食之。適用于老年人皮膚瘙癢之偏濕或濕熱型患者。本品有利小便除濕清熱作用。
8.土茯苓煲龜
烏龜1只(約250~500g),土茯苓200~250g。將烏龜放盆中,沖入熱水,然后洗凈,宰殺去內臟、頭和爪,連龜甲同用。土茯苓先煮熬一小時,然后放入龜再煎3小時以上;吃龜肉,飲湯。適用于皮膚瘙癢癥之濕熱類型及燥熱類型患者。本品有清熱解毒除濕作用。
9.銀耳羹
銀耳6g、冰糖15g。用溫水將銀耳浸1小時,摘去蒂頭,擇凈雜質,然后入鍋,加水適量,小火燉約2~3小時,待銀耳熟爛湯稠,兌入溶化的冰糖汁即可服用。
適用于老年性瘙癢癥之陰血不足之燥熱證或陰虛火旺證。
食療選方:
1.甘蔗1千克,絞榨取汁。每日飲用1懷。適用于本癥伴口干津少、口舌時有潰爛口瘡者。
2.白木耳如克,枸杞子20克,加適量水煮爛后,加少量砂糖調味服食。適用于肝腎血虛、頭暈目糊者。
3.百合30克,淥豆30克,薄荷10克。加適量水先將百合和綠亙同煮’豆熟后加薄荷和適量砂糖。適用于皮膚潮紅瘙癢者。
4.地龍咖克,研粉。每日2次,每次3克,用蜜糖水沖服。適用于皮膚于癢,伴大便干結者
5.赤豆60克,當歸邪克,米仁30克。加水同煮,么.瘡,加適里砂榜服飲。適用于貧血、頭暈、膚庠。
6.合歡花(干品05克,置碟中’加清水少許度泡4?6小時,再將豬肝 10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鹽少許調味,隔水蒸熟’食豬肝,具有養血平肝安眠之功孜。適用于本病伴貧血、頭暈、目糊.心氓失眠者。
7.玉米須60克,西瓜皮60允(鮮品可用至200克),香蕉2只去皮。加清水4碗煎至1碗半,加冰糖調味飲用,一天內分2、3次飲完。適用于糖尿病患者尿頻、尿多、皮膚瘙癢。
8.紅棗20只,向日葵托1個,加消水3碗煎至1碗,放適量紅糖,飲湯食紅棗。適用于皮膚瘙癢伴有肝血不足、血虛頭痛、目昏者。
9.黑芝麻100克,桃仁50克,米150克。浸水后搗爛成糊,煮熟加糖吃。適用于本癥伴有頭暈、耳鳴、大使干結者。
10.牛乳250毫升,蜂蜜50毫升,蔥汁少許。每日早晨煮飲,每天1 杯。適用于皮膚干裂不潤、伴有津液不足、大便干結者。
皮膚瘙癢中草藥
1.軟蒺藜:祛風,活血,清肝,明目。治結合膜炎,頭痛,皮膚瘙癢,腫毒,乳汁不通。(《山東中草藥手冊》)
2.鴨兒芹:"活血祛瘀,鎮痛止癢。治跌打損傷,皮膚瘙癢。"(《陜西中草藥》)
3.九里香:行氣,活血,祛風,除濕,并有麻醉鎮痛作用。治脘腹氣痛,胃痛,風濕痹痛,腫毒,疥瘡,皮膚瘙癢,跌打腫痛,牙痛,蟲蛇咬傷。(《嶺南采藥錄》)
4.凌霄花-凌霄:行血去瘀,涼血祛風。用于經閉癥瘕、產后乳腫、風疹發紅、皮膚瘙癢、痤瘡。
5.狼毒-大狼毒:瀉下逐水,外用止血、止癢。用于水腫、肝硬化腹水;外用治創傷出血、淋巴結結核、跌打瘀血腫痛、皮膚瘙癢、癬疥。
6.對葉豆:"殺蟲,止癢。治神經性皮炎,牛皮癬,濕疹,皮膚瘙癢,瘡癤腫疹。"(《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7.鵝腳板:散寒,化積,祛瘀,消腫。治感冒風寒,痢疾,小兒疳積,皮膚瘙癢。(《峨嵋藥植》)
8.及已:活血散瘀。治跌打損傷,瘡疥,癤腫,月經閉止。殺蟲。用于跌打損傷、無名腫毒、頭癬、白禿、皮膚瘙癢、閉經;殺蛆和孑孓。(《本草經集注》)
9.大香附子:祛風止癢,解郁調經。治皮膚瘙癢,月經不調,血崩。(《貴州草藥》)
10.僵蠶:祛風定驚,化痰散結。用于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頜下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痹,皮膚瘙癢。
11.鼻血草:“清熱,解毒。治風濕麻木,大麻風,吐血,鼻出血,皮膚瘙癢,瘡疹,癲癥,崩帶。”(《四川常用中草藥》)
12.茄根:“行肝氣,洗皮膚瘙癢之風、游走引風,祛婦人下陰濕癢,陰濁瘡。""根、葉,蒸熱治癱瘓。”(《滇南本草》)
13.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治熱毒血痢,腸風下血,黃疸,赤白帶下,小兒肺炎,疳積,急性扁桃體炎,痔漏,脫肛,皮膚瘙癢,疥癩惡瘡,陰瘡濕癢,瘰疬,燙傷。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14.露蜂房:祛風,攻毒,殺蟲。治驚癇,風痹,癮疹瘙癢,乳癰,疔毒,瘰疬,痔漏,風火牙痛,頭癬,蜂螫腫疼。
15.薄荷:“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醫學衷中參西錄》)
16.“枳殼,氣味所主,與枳實大略相同。但枳實形小,其氣全,其性烈,故善下達;枳殼形大,其氣散,其性緩,故其行稍遲,是以能人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腸也。其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止風痛者,蓋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風寒濕入于二經,則皮膚瘙癢,或作痛,或麻木,此藥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諸風藥入于二臟,故為治風所需,風邪既散,則關節自然通利矣。其療勞氣咳嗽,背膊悶倦者,蓋亦指風寒郁于上焦,則肺氣滯而為悶倦咳嗽。”(《本草經疏》)
17.原蠶沙:祛風除濕,活血定痛。治風濕痹痛,風疹瘙癢,頭風頭痛,皮膚不仁,關節不遂,急劇吐瀉轉筋,腰腳冷痛,爛弦風眼。
18.桉油:用于皮膚瘙癢,神經痛。
19.大葉蛇總管:清熱,除濕,解毒。治急性傳染性肝炎,瘡毒濕疹,皮膚瘙癢。(《廣西中草藥》)
20.滿江紅:解表透疹;祛風勝濕,解毒。主感冒咳嗽;麻疹不透;風濕疼痛;小便不利;水腫;蕁麻疹;皮膚瘙癢;瘡瘍;丹毒;燙火傷。
皮膚瘙癢選方:
1.治皮膚瘙癢,蕁麻疹:軟蒺藜、地膚子各適量,煎湯外洗。(《內蒙古中草藥》)
2.治皮膚瘙癢,鴨兒芹適量,煎水洗。(《陜西中草藥》)
3.治無名腫毒,風疹,皮膚瘙癢,濕疹:生菜子油,外搽,一日數次。治療時期,忌用水洗患處。(《浙江中醫》9(6):227,1966)
4.治皮膚瘙癢:鵝腳板、夏枯草各半斤。水煎外洗。(《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5.治腳癬、皮膚瘙癢:崗松全草煎水熏洗。(《藥學通報》(6):228,1958)
6.治濕疹,皮膚瘙癢:苦豆子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或熏洗患處。(《內蒙古中草藥》)
7.治療皮膚瘙癢癥:取凈荊芥穗一兩,碾為細面,過篩后裝入紗布袋內,均勻地撒布患處(如范圍廣,可分片進行),然后用手掌來回反復的揉搓,磨擦至手掌與患部發生熱感為度。治療急慢性蕁麻疹及一切皮膚瘙癢病,輕者1~2次,重者2~4次即奏效。
8.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煩躁:白鮮皮、防風(去叉)、人參、知母(焙)、沙參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后臨臥。(《圣濟總錄》白鮮皮散)
9.治跌打損傷,瘡癤癰腫,皮膚瘙癢:大風艾鮮葉搗爛外敷或煎水洗患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10.治皮膚瘙癢,皮炎,濕疹,痔瘡出血:小飛揚鮮品適量煎水洗患處。(《文山中草藥》)
11.治風氣客于皮膚,瘙癢不已:蜂房(炙過)、蟬蛻等分。為末,酒調一錢匕,日三、二服。(《姚僧坦集驗方》)
12.治風氣客皮膚瘙癢不已:蟬蛻、薄荷葉等分。為末。酒調一錢匕,日三服。(《姚僧坦集驗方》)
13.治一切風瘡疥癬,皮膚瘙癢,搔成癮疹:防風(去叉)、蟬殼、豬牙皂莢(酥炙,去皮、子)各一兩半,天麻二兩。上四味搗為細末,用精羊肉煮熟搗爛,以酒熬為膏,丸如綠豆,每服三十丸,荊芥酒或茶湯下。(《圣濟總錄》防風丸)
14.治皮膚瘙癢,陰疹,風毒,瘡疥:漏蘆、荊芥、白鮮皮、浮萍、牛膝、當歸、蘄蛇,枸杞子各一兩,甘草六錢,苦參二兩。浸酒蒸飲。(《本草匯言》)
15.治癘疾手足麻木,毛落眉脫,遍身瘡疹,皮膚瘙癢,抓之成瘡,及一切疥癬風疾:白花蛇、烏梢蛇各一條(酒浸二、三日,去骨取肉,日干),土桃蛇一條(酒浸二、三日,去骨取肉,日干),苦參一斤(研取頭末四兩)。上為細末。以皂角一斤,銼長寸許段,無灰酒浸一宿,去酒,以新水一碗,揉取濃汁,去渣,銀石器內熬膏;和前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煎防風通圣散送下,粥飯壓之,日三服,三日浴以大汗出為應,再三日又浴取大汗,三浴乃安。(《醫學正傳》愈風丹)
16.治皮膚瘙癢:一箭球鮮草煎水洗。(《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17.桂枝湯治療頑固性皮膚瘙癢:桂枝、白芍、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加:丹參、生地各15克,當歸、炙白術各12克,剌蒺藜20克,枳實10克。每日1劑,水煎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