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7.5億人進入的微信朋友圈,單日進入總量已達100億次。進入2019年,微信對日漸臃腫的朋友圈也在進行調整。最關鍵的一步是通過新的功能頁、企業微信等方式,對微信上的社交關系進行進一步的差異化細分,減輕它對用戶的內容分享負擔。
作者 | 朱若淼
編輯 | 李威
在安卓端更新到微信7.0.5版本之后,朋友圈中的視頻將默認自動開始播放,只有在移動網絡狀態下可以選擇關閉自動播放的權限。而且,向朋友發送視頻內容時,可以添加文字、表情和背景音樂。
幾乎同時,微視也宣布30秒朋友圈視頻功能正式面向所有用戶開放測試。并且,微信還在內測兩個功能,一個是將公眾號文章的轉載來源置頂,并增加了作者信息,另一個是在看一看的朋友在看界面中,增加了“熱點話題”板塊。
這些新變化依然遵從了微信自7.0版本發布之后一直延續的變革邏輯:在內容上提升視頻內容的權重,在分發上側重發揮社交推薦的力量,同時為B端用戶留足勾連C端的空間和接口,成為騰訊整體to B戰略的最重要承載者。
這條明線背后,還隱藏著一條暗線。微信在進行變革的同時,也有意在將原本混雜于朋友圈中的各類內容進行整理。一方面,為文章、商品、美食、服務等內容規劃出朋友在看、好物圈、附近的餐廳等功能區;另一方面,對營銷號和營銷外掛進行嚴厲打擊。
社交是微信的根基,既然進行商業大開發已經無法避免,微信就必須要保證在to B的同時,不損害自己服務C端用戶的能力。如果之前是在微信這一塊空地上自發形成了“市集”,現在,微信要將這個市集變成一個有功能區規劃的“市場”。
打造功能區
據微信公開的數據,目前每天有7.5億人進入朋友圈,平均每人看十幾次,每天朋友圈的進入總量達到了100億次。但隨著用戶分享到朋友圈的內容類型越來越多樣,適用于不同場景的內容也在給用戶瀏覽朋友圈制造了障礙。
“好物圈”、“看一看”和正在內測的“附近的餐廳”等都是微信正在著力打造的功能區,這些在微信上開辟出來的新的功能區,將是朋友圈中部分內容分流的目的地,也有可能被拆分出來,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垂直“市場”。
“好物圈”承擔了推薦商品功能。這是一塊屬于“買買買”愛好者的區域,在這個區域中,用戶體驗更近似于朋友之間的口口相傳,有更強的信任感。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微商和類微商將更有可能成為這個功能區中的常駐用戶。
現在,“好物圈”的主界面也更名為“好物圈”,界面上原來的“圈組”、“我”被整合進個人中心。新用戶已經不能自由建立“圈組”,每組建一個“圈組”需要消耗一個邀請碼,邀請碼由微信團隊釋放給用戶。
很明顯,微信需要通過更重的運營來為更多用戶打個樣,讓用戶理解“好物圈”是個什么樣的產品,并逐漸養成在這里分享、推薦商品的習慣,引導“買買買”愛好者,完成從“朋友圈”到“好物圈”的過程。
同樣的邏輯還出現在了“看一看”與正在廣州進行灰度測試的“附近的餐廳”功能中,盡管這兩個功能也出現了不小的變化,但是其基本的邏輯也是為文章和美食分享開辟了一個專屬的功能區,分享相似的內容。
從商業大開發的角度看,這種功能區的設定,是微信為充分發揮自身社交推薦的能力進行的打造微信版信息流、小紅書、大眾點評的嘗試。而且,這些功能區與企業微信等服務相結合,又能延伸出一條與B端商戶相結合的可能性。
從維護社交氛圍的角度看,這些功能區的必要性不僅在于能夠提升所需信息觸達用戶的效率,更在于功能區的設立在理論上能夠幫助微信朋友圈進行“減負”,幫助其解決信息過載的問題,讓朋友圈變得更為干凈和純粹。
張小龍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上透露,微信朋友圈分享文章的閱讀率這幾年已經出現了下滑。而目前,微信公眾號的打開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朋友圈。據微信公開的數據,公眾號文章的打開率70%到80%來自于朋友圈轉發。
在張小龍的解釋中,造成朋友圈文章打開率下滑的其中一個原因在于朋友圈這個閱讀場景。用戶在快速瀏覽朋友圈動態時,長文章的閱讀會打斷其使用朋友圈的體驗。另一方面,朋友圈中出現的文章過多,也會讓用戶產生一種閱讀的疲態。
“我們應該在朋友圈之外,另外開辟一個閱讀的圈子,一個不是為了看朋友的生活分享,而是看文章的地方。”專門服務于社交閱讀場景的“看一看”,是張小龍針對這一特點拿出的解決方案。
他認為,相較于“朋友圈”,獨立開辟出來的“看一看”基于用戶“在看”的推薦,能進一步對公眾號內容進行差異化的分發,提升內容的傳播效率。目前從結果上看,張小龍稱,“好看功能上線,跟之前看一看的機器推薦比起來,數據增長得特別快,明顯看到用戶對這個功能的興趣更大?!?/p>
保持社交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