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出塞---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充滿蓬勃高昂氣勢的戰爭題材的詩歌,要數唐朝前期的邊塞詩了。這些詩氣勢宏偉,樂觀激昂。以上兩首是這些詩中的名作,而尤以后一首為高,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一首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顯示出戰士們誓掃樓蘭的決心,至今讀來,猶有黃沙撲面之感。后一首起筆不凡,引起人們對秦漢以來邊塞征戰年年,無數將士戰死沙場的無限沉思;因有前兩句,所以后兩句所表達的愿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復尋味。《錦瑟》--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本詩為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詩題“錦瑟”,既是取首句開頭兩字為題,又含有以琴瑟喻夫婦之義。首聯嘆華年之易逝,思舊而神傷;頷聯借莊生、望帝故事,寫出生離死別的無窮之悲;頸聯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既追憶忘婦生前的明眸、美色和悲歡離合之情,又隱寫現在已是可望而不可及、幻滅不可復追之痛;尾聯言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才感到無窮悵恨,即在當時已是令人不勝悵惘,語意沉痛之極。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是廣德二年(764)春,杜甫初回草堂時寫的,是杜詩中寫景佳作。這一四句皆對,一句一景的七言絕句,猶如一幅絢麗生動的彩畫: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色調淡雅和諧,圖象有動有靜,視角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整個畫面給人以既細膩又開闊的感受。結尾一句,也隱約流露出詩人當時意欲乘舟東下的打算。樂游原--[唐]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首詩是作者贊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 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借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憶江南--劉禹錫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凝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這首詞原有作者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樂天春詞,即指白居易〈〈憶江南〉〉詞。 這是一首傷春詞,首兩句感嘆洛城春去,寫人與春天的惜別之情;中間兩句,擬人的手法寫樹木花草與春天的惜別之情:弱柳隨風舞動,仿佛揮袖傷別;蘭草沾著露水,仿佛灑淚辭春。最后一句是“曲終奏雅”,一語道出:面對此情此景,即使獨坐也要發愁。在短短的五句話中,能寫出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況周頤稱這首詞為"流麗之筆",簡潔明快確實是劉禹錫小詞的一大特色。《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大概生活在武則天時代,那時的唐朝,總的來說是朝氣蓬勃的,然"野無遺賢"從來就是假話。陳子昂第二逃命從軍邊塞時,和主將建安王武攸宜意見不和,滿腔熱情和滿腹才華換來的只是無盡的壓抑和孤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子昂登上了"古來征戰幾回人"的幽州臺,百感交集,從而唱出了以上的千古絕響。 《玉階怨》---李白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這首詩的大意是說:深秋的夜晚,一個癡心的女子在庭外石階上靜靜地佇立著,等待丈夫的歸來。一直等到深夜了,寒冷的露水侵濕了羅裙和鞋襪,仍然不見丈夫回家。于是,她進屋放下簾子,卻又怎么也難以安睡,隔著透明的窗簾,還在呆呆地遙望灑來銀輝的秋月。句中無一“怨”字,卻句句都含有“怨”意,特別是“夜久”、“望秋月”幾字,把畫外之意、字外之怨,一一都表現了出來。詩人別具匠心地設置了這么一、二段含蓄,一、二處精華,真可稱得上是畫龍點睛,恰到好處。觀書有感--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劍客--賈島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終不還。【品評】賈島一生遠離現實,安于寂寞荒涼的生活,他愛寫"蟻穴"、"蛇洞"、"熒火"、"怪禽",少有激昂慷慨之氣,以上這一首可算是"文不如其人"了,讀此詩可感到森森劍氣,凜凜俠風,一句"誰有不平事"何等到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