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是家中有好幾套不同版本《紅樓夢》的緣故,從小就對它有種莫名的喜愛。雖是悟性不高,卻也在一遍又一遍的翻看中有了自己的感觸。王國維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它:“《紅樓夢》一書與一切喜劇相反,徹頭徹尾之悲劇也。”誠然,“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紅樓夢》,每每讀起,不免悲愴。
賈寶玉與表妹林黛玉以及表姐薛寶釵的愛情糾葛是故事的主要情節。黛玉和寶釵都是才貌雙全的絕世佳人,雖說性情大不相同,然而在外人看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或許對于寶玉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悲劇產生于兩個選擇的不一致。起初,寶玉也有些許搖擺不定,也會“見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然而時日漸久,寶玉越來越發現黛玉是唯一的知己。稟性乖張,似傻如狂的寶二爺不愿讀四書五經,不愿走科舉仕途道路,自然也反感別人的好意相勸。而寶釵恰恰最喜如此,她常常規勸寶玉,試圖把寶玉這塊“無材可去補蒼天”的頑石打造成符合封建統治需要的“寶石”。由于志不同道不合,寶玉愈來愈對寶釵敬而遠之。他說寶釵“好好的一個清潔女兒,也學得沽名釣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而林妹妹“從來不說這些混賬話”。且寶玉對生活的感受,對悲涼的體悟,也惟有黛玉能理解,能與之共同領受。
寶黛二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他們在春殘花落之時一同去埋葬落花,他們于秋意闌珊之時樹下共讀《西廂記》,他們也會在小吵小鬧中逐步試探……寶玉對黛玉的病情關心至極,即使是燈火已盡之際,他也會夜訪湘館,問林妹妹一夜咳幾次,醒幾次,這樣平平淡淡的言語看似隨口問及,實則可以看出他對黛玉愛得真心,愛得無微不至。黛玉是一個深閨少女,不能充分估計自己在寶玉心中的價值和分量。對于她來說,不論是寶釵的金項圈還是湘云的金麒麟都是潛在的威脅。“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明媚的陽光穿不透瀟湘館幽深的竹林,和煦的春風化不開林黛玉濃郁的愁情。“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清冷的月光是漫漫長夜之中黛玉最忠實的陪伴者,纏綿的秋兩緩緩滴入她那緊閉著的心房。《紅樓夢》三十回中遭受了嚴父痛打的寶玉特意送給焦慮萬分的黛玉兩條舊手帕,她深會其意,含淚題詩于帕上,從此,他們不再需要吵鬧試探,只有耐心等待了。
愛不愛誰,寶玉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但是娶誰作妻子,寶玉是一點選擇的權力也沒有的。在那個時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最為重要的,況且如賈府這般貴族家庭,婚姻大事豈能兒戲?賈府的“太上老君”賈母雖說非常疼愛憐惜外孫女黛玉,也有意促成他倆的婚事,但她畢竟是隔輩人,寶玉的婚姻還是得由他的母親王夫人來作主。在王夫人的眼里,金玉良緣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且不說寶釵是自己的外甥女,就黛釵兩人的性格來說,寶二奶奶的位置也是非釵莫屬。黛玉冷漠而寶釵熱情,黛玉尖銳而寶釵圓滑,黛玉天真而寶釵世故。對于賈府來說,選擇了薛寶釵無異于為賈家結交了一個可以彼此照應的名門望族,選擇薛寶釵就等同于為寶玉尋找到一個可以時時規勸他的“良師益友”。寶玉的父母越來越發現寶釵符合賢惠兒媳的標準,黛玉的性格氣質卻隱隱含有某種叛逆性。王夫人決不會容忍寶黛一齊走向叛逆的“深淵”,她需要寶釵來促使兒子改邪歸正。
在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道德禮教的壓迫下,寶黛之間建立在共同的興趣愛好基礎上的純潔的愛情走向了滅亡。在寶玉已然瘋癲的狀態下,王熙鳳的“調包計”得以成功施展。林黛玉在得知他二人婚訊后,心一下子涼了一大截。她“焚稿斷癡情”,繼而“魂歸離恨天”。寶玉清醒后也是對黛玉念念不忘,萬念俱灰后最終遁入了空門,《終身誤》一曲或許可以道出寶玉的悲涼心境吧:
“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寶黛釵的悲劇之所以震憾人心,就因為他們的人格,他們的愛情都是最自然、最純潔的那種美,而這種美被人為的、活生生的撕裂了。
寶玉以自己的執著和堅定來追求愛情的自由,去踐約木石的前緣。他鄙視著封建統治的等級觀念,背叛了封建婚姻制度。由于對黛玉愛之深切,他會在夢里喊出“什么金玉良緣,我偏說木石姻緣!”他會在黛玉面前說出:“你死了,我當和尚”這樣的話……黛玉走了,只留下了孤獨的寶玉,他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才調絕俗,多愁善感的瀟湘妃子,更是一位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愛侶。寶玉或許是支撐黛玉活下去的最大理由了。“溫柔富貴鄉”的賈府在黛玉的眼里卻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清幽的瀟湘館里,她過的是“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的生活,漫漫凄涼長夜,她“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瘦弱留住了她的腳步,病痛增添了她的愁緒,多愁善感,天真率直的她期待著與寶玉的結合。夢里不知身是客,醒時人世已滄桑——夢想最終破滅,她含恨而終。“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黛玉就如那純潔的蓮一般,留下了美,留下了詩,留 下了愛。“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寶釵無疑是大觀園女兒中的佼佼者,她溫柔細致,才貌雙全;她才干過人,智慧獨立,她可以討得賈府所有人的歡喜,卻獨獨沒有得到寶玉心。她把對寶玉的愛盡量克制在禮法范圍內,她是“任是無情也動人”的冷美人,但她的靈魂早已臣服于封建道德的信條。最終她雖如愿以償當上了“寶二奶奶”,但也只有空空一個名分,只落得個“金簪雪里埋”的下場,令人好不嘆息!
“花未全開月未圓” ,一場沒有婚姻的愛情與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控訴著命運的不公。“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殘缺的或許才是最美。封建統治下情與禮的沖突注定了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然而純潔的愛情與絕妙的文字還在不斷帶給我們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