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百年來,安溪人一直恪守傳統制茶的二十多道精妙準則,小編總結了鐵觀音從產地、土壤、種植等培育工序到曬青、涼青、搖青、晾青、殺青、炒青、揉捻等初制工序以及揀剔等精制工序共24道工序。安溪鐵觀音經過層層磨礪,最終達至純至美之境,所謂“百焙天香成雅韻,千揉鐵骨亦芳馨”,每一步都恪守傳統制茶的精妙準則,方才煉就今日鐵觀音極致完美的茶禮。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一:產地
北緯24°50’~25°26’ 、東117°36’~118°17’之間,有一片3057平方公里的神奇熱土,培育了世界名茶安溪鐵觀音。安溪群山環抱,峰巒綿延,云霧繚繞,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千載育茶制茶的經驗積累和文化傳承,滋育出安溪鐵觀音特殊的“觀音韻”和“圣妙香”。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二:土壤
茶樹需要吸天地之精華,良好的土壤對茶樹的生長至關重要。安溪山非常多,土質大部分為酸性紅壤,PH值4.5—5.6,土層深厚,所以,茶山上的土壤都是極為有利于茶樹生長的,為鐵觀音的優良品質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三:陽光
安溪縣屬戴云山脈向東南延伸部分,茶山海拔在600米以上,平均海拔800米,讓茶更為充分的沐浴陽光,更好的光合作用,使鐵觀音香氣更為芬芳。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四:溫度
安溪長期云霧縈繞,年平均氣溫15—18度,無霜期260—324天,晝夜溫差在20度左右,這不僅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和香氣的形成,也確保了鐵觀音回甘持久的滋味。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五:品種
純種鐵觀音茶樹被稱為“紅心歪尾桃”,典型的茶圣陸羽《茶經》所書之紫者上,綠者次。這種品種,本身就獨具吸天地精華之優勢。紅心歪尾桃好喝不好栽,其素以“芽壯、心紅、葉厚、腹綠”和“香高、味濃、韻明、水甘”而著稱,三百多年來安溪人精心呵護著安溪鐵觀音,短穗扦插的繁殖技術發明確保了鐵觀音的品種純度。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六:茶園管理
人與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處是安溪鐵觀音的發展理念!安溪茶人通過土壤深翻改良、合理施肥和灌溉,并在茶園里套種黃花菜、大豆等農作物,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茶園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提升茶葉鮮葉品質。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七:茶樹管理
鐵觀音茶樹天性嬌弱,成活率較低、抗逆性較差,產量不大,所以便有了“好喝不好栽”的說法。在種植鐵觀音時需覆蓋防旱護苗、及時補苗,生長過程中需要疏花疏果、整形修剪等工序,并通過栽培新叢化、種植矮密化、茶樹更新換代等栽培新措施,保證鐵觀音的成活率和品質。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八:采摘
鐵觀音鮮葉采摘特別講究,必須選擇晴進行,在中午12點到下午3點半之間,采摘時以“虎口對芯”,手工采摘成熟新梢2—3葉;采摘做到“五不”,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取舍之間,只專注完美,確保了鐵觀音的完美外形和品質。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九:曬青
曬青是將鐵觀音鮮葉薄攤在笳籬上,利用陽光熱能,蒸發鮮葉水分,促進茶葉內的酶發酵,消除青草氣。這是鐵觀音制作過程中“死去活來”的“死去”工序。
鐵觀音曬青要求極為精致,需要嚴格掌控一個“度”。天氣晴朗的情況下,正常在16點以后曬青,以防太陽太大。茶青攤晾不宜太薄或太厚;太厚不透氣,易悶壞,且受熱不均勻;太薄易曬傷葉片。在太陽下,每隔3-5分鐘翻動一次;為了不曬傷和受熱均勻。忌諱直接放置于水泥地面上曬青,因為水泥地面溫度太高,易燙傷葉片。曬至失去光澤,手提葉梢基部頂端下垂為適度,一般失水率為6%-9%。失水太多,或者太少,接下去的搖青步驟很難把握,將直接影響品質。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十:涼青
涼青是曬青的補充工序。將曬青后鮮葉2-3斤置笳籬中,翻松后溥攤后涼于青架上,放在涼爽處,使鮮葉中的各部位水份重新分布均勻,散發葉間熱量,降低失水和化學變化速度。涼青時間約1小時,失水率1%左右。去火存菁,讓茶葉煥發出超凡脫世的醇香。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十一:搖青又叫做青
鐵觀音搖青操作上素有“三守一攻一補充”之說法,即第一、二次搖青宜輕,停青的間宜短,以免使水分散失過多,以保持青葉的生理活性,使萎凋后的葉子能慢慢復“活”過來。到第三、四次搖青則要搖得重,搖得足夠,使葉緣有一定的損傷,有青、臭氣散發上來。“一補充”則是在第四次搖青搖得不足,葉子“紅變”不夠時,再補搖一次。每次搖的轉數應由少到多,停青時間也是由短到長。要制作好的鐵觀音,應有“天、地、人”三者相配合;鐵觀音做青要靈活掌握“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技術,需要制茶師具備審時度勢的智慧。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十二:攤青靜置
攤青靜置是搖青的后續工作,搖完青后將茶葉攤在笳籬上,靜置于涼青架,促進茶葉體內水分的再流動(俗稱“走水”),同時促進茶葉有機酶的轉換,使之發酵,產生香氣。搖青與攤青靜置相間交替進行,經過4-5次的反復。這是鐵觀音制作過程中“死去活來”的“活來”工序。傾注心力,方能達至攤青最佳效果。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十三:炒青
誰識生死其中味,最是解語一杯茶。炒青也稱“殺青”,目的是通過高溫快速破壞酶的活性,停止其酶促氧化作用,使做青過程形成的品質固定下來。炒青必須當鍋溫達到220∽260℃時方可投入做青葉,以掌握“適當高溫、投青量適中、翻炒均勻、快速短時、殺熟殺透”為原則。當鍋中“啪啪”之聲停止,略有沙沙聲音,葉質柔軟稍有黏性,聞有清純茶香,即可下鍋揉捻。歷時3∽5分鐘。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十四:揉捻
忍苦負痛任揉捻,為君修得好容顏。炒青后的茶葉經過揉捻,逐步形成條形茶。揉捻葉在揉桶內受到平壓和曲壓兩種力的作用,葉團內部受到擠壓力,發生皺褶。由于主脈硬度較大,葉片皺褶紋路基本上與主脈平行,并向主脈靠攏,卷曲成條,茶團在輪流通過揉捻機盤最大壓力區時,部分細胞扭曲破裂,擠出茶汁,附著在葉表上,增加了葉子的黏性,其中水溶性物質組成茶湯濃度。揉捻應掌握“熱揉,適當重壓,快速,短時'。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十五:初烘
初烘一是進一步破壞殘余酶的活性,彌補炒青的不足或不均勻。二是進一步散發水分,濃縮茶葉汁,使之凝固茶條表面,增進茶葉烏潤綠色澤,增濃茶湯。三是烘焙中葉溫升高,內含物質的分子結構松懈,葉子柔軟性、黏結性、可塑性增強,便于包揉成條。所謂“百焙天香成雅韻”就是從這個初烘開始的。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十六:初包揉
包揉是鐵觀音等閩南烏龍茶制造的特殊塑形工藝,采用“揉、壓、搓、抓、轉”等動作,使茶條形成緊結、彎曲、螺旋狀、圓緊的外形。包揉可進一步摩擦葉細胞,使之破裂擠出來汁、黏附在葉表面上,加強非酶性氧化、增濃茶湯。這是“千揉鐵骨亦芳馨”的開始。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十七:復烘
茶胚經包揉后,葉溫下降,可塑性減少,為進一步塑形,必須進行復烘。有的地方稱復烘為“游焙’’,含有快速烘焙的意思。復烘也能減少部分水分,使外形更緊結。為了確保茶葉的完美光澤,復烘要做到快速、適溫。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十八:復包糅
復包揉是包揉的繼續,方法與包揉相同。但粗嫩不均勻的茶胚可篩后分別包揉。復烘與復包揉可反復相同進行多次,達到鐵觀音外形的要求。復烘結束時要捆緊布巾,靜置一段時間,使茶葉條形狀固定,也稱為“定型'。指尖的歷練,讓茶青完美成形。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十九:烘干
茶葉烘干是初制工藝最后的一道工序,進一步去掉多余的水分和雜味,形成鐵觀音色、香、味的品質。水分含量不得超過4%(7%是控制標準的局限),水分含量過高,香氣飄,滋味淡,影響內質,影響保質期。為了確保您喝下去的每一口都是純正的“觀音韻”,鐵觀音堅持長達8小時的低溫慢烘。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二十:攤晾
茶葉烘干后,應稍作攤晾再裝進袋子,避免造成外形色澤烏褐色,香氣悶火味道的缺陷。但攤晾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20分鐘左右。即使最后的完美即將呈現,依然要保持低調冷靜。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二十一:揀剔
鐵觀音烘干后成品即毛茶需要有揀梗、剔除黃片、風選去除雜質等進一步精制揀剔工序,使茶形整齊,品質更好。懂得取舍,方能達成大美之境。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二十二:拼配
拼配的目的在于取長補短,提高并穩定品質。拼配時,應依據每號茶的品質狀況、品種特征、品質特點的互補性來拼配,還應根據產地、高山、低山、特殊地域、各品種風味、等級、季節、價格等因素來調劑品質風味,使精制的同一級成品茶規格、質量一致,品質常年穩定。高端茶一般不用拼配,因為高端鐵觀音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特征,拼配于它無益。唯有取長補短,方能相得益彰,臻于至善。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之二十三:微火再烘焙
這道工序主要以輕火微焙為主,其目的是去除多余的水分,利于貯藏;另外鐵觀音的炭焙濃香型也需經過再烘焙。凡事皆有度,火候掌握需要即恰當又適度。
鐵觀音二十四茶規二十四:茶藝
安溪是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茶文化)之鄉,品茶、飲茶風格獨樹一幟,就連民間民俗風情中也飽含著濃濃的茶的味道。
安溪鐵觀音茶藝,是一門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品茶藝術,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沐霖甌杯、觀音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甌里醞香、三龍護鼎、行云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敬奉香茗,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
鐵觀音具有天然的蘭花香和觀音韻,這是其它茶葉無法比擬的,而且鐵觀音茶葉營養和茶多酚遙遙領先于其它茶葉。所以鐵觀音突出的保健功能被廣泛接受,特別是減肥,更是其它茶葉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