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十二經脈腧穴
(一)手太陰肺經
經脈循行: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聯絡大腸,回繞過來沿胃上口通過橫膈,屬于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系的部位)橫行出來(中府),向下沿上臂內側,行于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到肘窩中,沿著前臂內側前緣進入寸口橈動脈搏動處,經過大魚際,沿著魚際的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脈,其支脈從列缺處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內側端(商陽),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
作用:刺激本經可以治療喉、胸、肺部,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如: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漲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證。還可用于治療肺氣虛弱所致的面部蒼白、精神不振、氣短乏力,肺陰不足的顴紅、盜汗,急、慢性扁桃體炎引起的口臭,肺經郁熱的痤瘡、酒渣鼻等。
1.中府(Zhong fu)
定位: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1肋間隙處。
主治: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
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陰經交會穴。
2.云門(Yun men)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距前正中線旁開6寸,當鎖骨外端下緣凹陷中取穴(圖2-4)。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
3.天府(Tian fu)
定位:腋前皺襞上端水平線下3寸,肱二頭肌外緣。
主治:氣喘,鼻衄,癭氣。
4.俠白(Xia bai)
定位:天府穴下1寸,肘橫紋上5寸。
主治:咳嗽,氣喘,干嘔,煩滿,臑痛。
5.尺澤(Chi ze)
定位: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潮熱,胸部漲滿,咽喉腫痛,舌干,小兒驚風,吐瀉,肘臂攣痛,乳癰。還可用于治療肺結核,咳血,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炎,上肢麻痹或痙攣,肱骨外上髁炎,小便失禁,精神病,丹毒,偏癱,與肺經血熱有關的痤瘡、疥腫、濕疹等損容性疾病。
附注:手太陰肺經所入為“合”。
6.孔最(Kong zui)
定位: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肘臂攣痛,痔疾。
附注:手太陰肺經郄穴。
7.列缺(Lie que)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主治:傷風,偏正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掌中熱,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驚癇,齒痛,尿血,小便熱,陰莖痛。還可用于治療咽喉炎,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牙關禁閉,腕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蕁麻疹。
附注:手太陰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任脈。
8.經渠(Jing qu)
定位:橈骨莖突內側,腕橫紋上1寸,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手腕痛。
附注:(1)手太陰肺經所行為“經”。(2)《甲乙經》:不可灸。
9.太淵(Tai yuan)
定位:掌后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胸痛,咽喉腫痛,腕臂痛,無脈癥。
附注:手太陰肺經所注為“輸”;肺經原穴;脈會太淵。
10.魚際(Yu ji)
定位: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腫痛,失音,喉痹,身熱,乳癰,肘攣,掌心熱。還可用于治療哮喘,扁桃體炎,頭痛,眩暈,心悸,失眠,多汗,盜汗,發熱,痢疾,小兒疳積,急性腰扭傷,醉酒,痤瘡感染,面疥等。
附注:手太陰肺經所溜為“滎”。
11.少商(Shao shang)
定位:拇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重舌,鼻衄,發熱,中風昏迷,癲狂,中暑嘔吐,心下滿,熱病,小兒驚風,指腕孿急。還可用于治療血壓突然升高,感冒,扁桃體炎,腮腺炎,肺炎,食道狹窄,齒齦出血,急性眼炎,頭痛,盜汗,發熱,精神分裂癥,小兒抽搐,小兒消化不良,呃逆,胎位不正,酒渣鼻,面疥,痤瘡感染等。
附注:手太陰肺經所出為“井”。
(二)手陽明大腸經
經脈循行:起于食指末端(商陽),沿著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一、二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沿前臂外側前緣,至肘部外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緣,向上出于頸椎“手足三陽經聚會處(大椎,屬督脈),再向下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聯絡肺臟,通過橫膈,屬于大腸。
缺盆部支脈,其支脈上走頸部,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齦,回繞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脈向右,右脈向左,夾行到達鼻孔兩側(迎香),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作用:刺激本經可以治療頭面,五官,咽喉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咽喉腫痛,齒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腫或寒冷等癥。還可以用于治療與便秘有關的痤瘡、面癤、酒渣鼻、口臭、肥胖、皮膚粗糙晦暗、色斑等,長期腹瀉導致的消瘦、乏力、面色蒼白等,與本經循行部位有關的口歪、肩臂局部肥胖等。
1.商陽(Shang yang)
定位:食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
主治:耳聾,耳鳴,下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盲,手指麻木,熱病汗不出,中風昏迷,昏厥,喘咳,肩痛引缺盆。還可用于治療牙痛,頭痛,面部蜂窩組織炎,麻疹,腦炎,高熱,伴有便秘的酒渣鼻,面疥,痤瘡感染等。
附注:手陽明大腸經所出為“井”。
2.二間(Er jian)
定位:握拳,當食指橈側掌指關節前凹陷中。
主治:目昏,鼻衄,齒痛,口歪,咽喉腫痛,熱病。
附注:手陽明大腸經所溜為“滎”。
3.三間(San jian)
定位:握拳,當第二掌骨小頭橈側后凹陷中。
主治:目痛,齒痛,咽喉腫痛,身熱,腹滿,腸鳴。
附注:手陽明大腸經所注為“輸”。
4.合谷(He gu)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禁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指攣,臂痛,耳聾,面腫,疔瘡,痄腮,咽喉腫痛,失音,發熱惡寒,咳嗽,熱病無汗,多汗,胃痛,腹痛,便秘,痢疾,瘧疾,經閉,滯產,小兒驚風,癮疹,疥瘡。還可用于治療感冒,頸項痛,面神經麻痹,上肢痿痹,風疹,蕁麻疹,面部各種皮膚病,口舌生瘡,唇炎,口臭,神經衰弱,各種疼痛,肥胖等。
附注:手陽明大腸經所過為“原”。《神應經》:孕婦不宜針。
5.陽溪(Yang xi)
定位:腕背橫紋橈側端,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齒痛,咽喉腫痛,手腕痛。
附注:手陽明大腸經所行為“經”。
6.偏歷(Pian li)
定位: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陽溪穴上3寸處。
主治:目赤,耳聾,耳鳴,口眼歪斜,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腫。還可用于治療頭痛,牙痛,咽喉炎,扁桃體炎,上肢疼痛和運動障礙,水腫虛胖等。
附注:手陽明大腸經絡穴。
7.溫溜(Wen liu)
定位: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陽溪穴上5寸處。
主治:頭痛,面腫,鼻衄,口舌腫痛,咽喉腫痛,疔瘡,肩背酸痛,腸鳴腹痛,癲狂,吐舌。還可用于治療舌炎,口腔炎,腮腺炎,扁桃體炎,癰疽,面疥,面神經麻痹等。
附注:手陽明大腸經郄穴。
8.手三里(Shou san li)
定位: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2寸處。
主治:齒痛,頰腫,失音,上肢不遂,手臂麻木,肘攣不伸,眼目諸疾,吐瀉,腹脹,腹痛,腹瀉。還可用于治療感冒,口腔炎,頸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痹,乳腺炎,腮腺炎,胃十二指腸潰瘍,食欲不振,消化障礙,便秘,消瘦,肥胖等。
9.曲池(Qu chi)
定位:屈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主治: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癮疹,丹毒,熱病,上肢不遂,手肘無力,手臂腫痛,腹痛吐瀉,痢疾,瘧疾,高血壓,癲狂,善驚,月經不調。還可用于治療頭痛,口腔炎,扁桃體炎,急慢性結膜炎,淋巴結炎,甲狀腺腫大,胃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蕁麻疹,風疹,白癜風,痤瘡,酒渣鼻,過敏性疾病,乳腺炎,急性腰扭傷,肩周炎,上臂部脂肪堆積等。
附注:手陽明大腸經所行為“合”。
10.肘髎(Zhou liao)
定位: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外邊緣。
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攣急。
11.手五里(Shou wu li)
定位:在曲池穴與肩髃穴的連線上,曲池穴上3寸處。
主治:肘臂攣痛。
12.臂臑(Bi nao)
定位:在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曲池穴上7寸處,當三角肌下端。
主治:肩臂痛,頸項拘攣,目疾。還可用于治療頭痛,頸淋巴結核,肩周炎,上肢癱瘓,肩臂部脂肪堆積,近視,遠視等。
13.肩髃(Jian yu)
定位: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平舉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前方的凹陷中即是。
主治:肩臂攣痛不遂,手臂攣急,肩中熱,風熱癮疹。還可用于治療肩周炎,枕部和肩胛部肌肉痙攣,中風偏癱,高血壓,風疹,多汗癥,肩臂部脂肪堆積等。
附注:手陽明大腸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14.口禾髎(Kou he liao)
定位:水溝穴旁0.5寸,當鼻孔外緣直下,與水溝穴相平處取穴。
主治:鼻塞,鼻衄,鼻炎,口歪,口噤,面神經麻痹。還可用于治療面肌痙攣,咀嚼肌痙攣,腮腺炎,嗅覺減退,口周黃褐班,酒渣鼻等。
15.迎香(Ying xiang)
定位: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
主治:鼻塞,鼻衄,鼻炎,口歪,面癢,面神經麻痹,膽道蛔蟲癥。還可用于治療鼻黏膜干燥,嗅覺減退,前額痛,面部蜂窩組織炎,喘息,感冒,酒渣鼻,鼻旁黃褐班,口唇腫痛等。
附注:手、足陽明經交會穴。《外臺》:不宜灸。
【楊倩老師上市時接受央視采訪】
君竹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蓋聞業分百類,以醫者為仁,人有百流,而德才共欽,舍此孰可論君子乎?
予之謂君子也,仁義之行,山河動容,信德之言,氣貫九重;修心如鏡,日月齊暉,來自巴國多險岳,漢水貫長虹,中有一杰,人中鳳也,乃本君,王氏君竹,十二學醫,四十載求學,《黃帝內經》《本草綱目》,成竹于胸;《千金方》《傷寒病論》如數家珍;著《現代經絡美容》,揮毫《和諧中國》,《科技復興》《中國學者》箸學;拜師于紅墻,施人于眾生,辦學于蓉城,舉世瞠目;養性如竹,麗人天下,義無愧于名,其仁德久蕩與心胸,故以君竹麗人名市者,豈僅上口而已也哉!
方今醫界,春秋鼎盛,群雄奮躍;緊鼓密云,名逞雄略。君竹既出,伊易晚悅,赫赫正途,昂昂偉業,展奇材之未晚,憑英胄之一絕,擇其善,從其能,得翼翼之股肱;左青龍,右白虎,催堂堂之鼓樂,夫堂者,陣也;灸者,兵也;水火者,謀也;管理者,將軍也,突突兮指法行云,蕓蕓乎久疾皆除。
招招術妙,款款情殷,歡呼之聲自巴山而雷動,傾慕之客從華夏而星奔,聽慷慨之言,觀叱咤之行,信乎大道源于天地,君子出自白丁,時君竹之旌,內則可率士氣,外則可壯丹田,上則可泣日月,下則可御鬼神,又豈是一針灸之誠耳,座君竹府,頌君子文;喝君竹酒,踐君竹行人生之,此也大快,復何他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