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篆書和學習其它書體一樣,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然后博研眾體,聚古人于一堂。比如選中《石鼓文》為自己的切入點,在臨《石鼓文》的同時,還可以上至兩周銘文,下涉秦漢刻石乃至清末諸家,手執心談,求其字體形勢。諸如:《史墻盤》銀鉤蟄尾式的線條活潑而不流媚;《散氏盤》恣肆放縱的結體隨勢生發;《盂爵銘》不修邊幅,不講整齊,一切任性隨之;《毛公鼎》沉雄綿亙的筆力貫穿始終;《虢季子白盤》疏朗至極的布白,為通篇增添了流動的美感;《秦詔版》任意放縱的體勢,奇趣而多姿;鄧石如以石鼓而暢其致;吳昌碩以石鼓而揚其氣等等,均可兼收并蓄,以使胸中宏博。學書亦如僧家托體,積千家米煮一鍋粥;似群蜂采蜜,采萬朵花釀一巢蜜,博采眾家之精華以為己用,醞釀久之,自成一家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