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瘡,即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是由下肢靜脈曲張而引發小腿瘀積性濕疹,感染形成潰瘍,經久不愈,滲液流膿結痂或潰破形成竇道。中醫名叫“臁瘡”,又名裙邊瘡、袴口毒,俗稱老爛腳。正氣虧虛為本,濕熱下注,侵淫經脈,淤血阻絡,寒凝血瘀為標,本虛而標實。清熱除濕,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托毒生肌為主要治法。
南某,男,45歲。初診,2015年5月10日。左腳踝內側皮膚潰瘍3年。左下肢靜脈曲張5年,服用丹參片、活絡丹曲張減輕,以后位予重視治療,腳踝以上手掌大小皮膚瘙癢發黑,皮色黯僵硬,中間出現豌豆大潰爛出血,滲液流黃水,小腿腫脹。使用碘伏消毒,口服抗感染藥潰瘍愈合。近日進食魚蝦后小腿潰瘍再次復發,遂求診中醫。
刻證:左下肢腳踝內測5x5厘米皮膚黯紅,1x1厘米潰瘍流膿,惡血不斷,腥臭難聞。X光拍片骨質未見異常。舌質黯紅,苔白膩,脈弦滑。
西醫診斷:左下肢小腿潰瘍。中醫辨治濕熱下注,毒熱內盛。治以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方用四妙勇安湯,五味消毒飲加減。
處方:元參10g,金銀花15g,連翹15g,蒲公英15g,蒼術15g,赤芍15g,當歸20g,茯苓20g,生薏米30g,甘草6g,丹參30g,煅石膏30g,刺猬皮炭10g。水煎服,一日一劑。14劑。忌食辛辣油膩飲食。
外治法:水蛭、川芎、桑螵蛸、白芷各10克、蜈蚣3條、麻子油3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末,加熱麻子油,入藥混勻收膏外用,涂于患處,每日1-2次。
二診:流膿減少,皮膚顏色轉紅,皮膚較硬,潰瘍面縮小,乏力腿困,舌質黯紅,苔白薄,脈弦滑。證屬氣虛血瘀,濕熱瘀阻。上方去蒲公英、蒼術加黃芪30g、制乳香6g、制沒藥6g、丹參30g、鱉甲15g、皂角刺20g益氣托毒,透膿外出,消腫生肌。14劑。
三診:下肢潰瘍收口,局部皮膚顏色稍黯,溫度正常,靜脈曲張好轉。上方去煅石膏、刺猬皮炭加黨參15g、白術30g益氣健脾;久病耗傷陽氣,加肉桂6g、麻黃10g溫陽氣,開腠理,促進皮膚血液循環,促進潰瘍愈合。再進10余劑病告痊愈。
按 語
鐮瘡,即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是由下肢靜脈曲張而引發小腿瘀積性濕疹,感染形成潰瘍,經久不愈,滲液流膿結痂或潰破形成竇道。中醫名叫“臁瘡”,又名裙邊瘡、袴口毒,俗稱老爛腳。正氣虧虛為本,濕熱下注,侵淫經脈,淤血阻絡,寒凝血瘀為標,本虛而標實。清熱除濕,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托毒生肌為主要治法。
初診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以消除炎癥;蒼術、生薏米、茯苓、甘草健脾祛濕以減輕炎性分泌物;丹參、赤芍、當歸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熱毒易傷陰,用元參解毒救陰;煅石膏、刺猬皮炭收斂固澀,促進鐮瘡愈合。
二診加黃芪、制乳香、制沒藥、鱉甲、皂角刺托毒生肌,且重用黃芪30克、丹參30克,益氣化瘀,扶正固本。
三診去煅石膏、刺猬皮炭,重用白術30g生肌肉。肉桂、麻黃溫分肉而開腠理,促進血運。
下肢鐮瘡除內服藥物治療外還需重視外治法。水蛭破淤血通經絡,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行氣活血,桑螵蛸收斂固澀,白芷排膿止痛,蜈蚣蟲類搜風通絡,麻油調敷,共奏活血生肌之功。
此案治愈有三點值得總結:
一則重用黃芪、丹參、白術各30克益氣化瘀,扶正固本,為潰瘍愈合奠定了基礎;
二則用煅石膏、刺猬皮炭收斂固澀,加速鐮瘡愈合;
三則外用活血生肌膏,促使潰瘍愈合。內服外用,互相結合,共同治愈了鐮瘡。
醫師簡介
展文國,男,副主任醫師。甘肅省中醫藥學會省腫瘤專業委員,中西醫結合內科專業委員,裴正學教授入室弟子。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在中國中醫藥報上發稿50余篇,評為2014年度中國中醫藥報“優秀通訊員”。并被甘肅省衛生廳定為裴教授學術思想繼承人。擅長治療心腦血管病、消化疾病、婦科病等常見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