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經十二從
黃帝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我們都知道,人有三陰三陽(手三陰經、足三陰經和手三陽經、足三陽經)
這里的“四經”表現的是四種正常脈象,即春脈弦、夏脈洪、秋脈浮、冬脈沉。所謂“十二從”是指十二經脈與十二個月相應,四時正常脈象和十二經脈的變化,與四時十二月的自然變遷是必須順應的。
2.脈之陰陽
脈也有陰陽之分,“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了解了陰脈對比之下也能了解陽脈,有胃氣的脈象為陽脈,正常的脈象有5種,即春時微弦、夏時微洪、長夏時微緩、秋時微毛、冬時微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五臟的脈象會因為時令的不同又各有五時的脈象,故有“五五二十五陽”之說。
而五臟脈象各有不同,所以陽脈在五臟也有區別,即肺(浮、短、澀),脾(緩),腎(沉、石),心(浮、洪、散),肝(弦)。
總之,每個脈象都要與四時相吻合,可見脈象是很不容易掌握的。
所謂陰脈,即失去胃氣的脈象,也稱真臟之脈,表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征,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人迎脈可察三陽經之虛實;寸口脈可知三陰經的情況,辨別陽脈,可知病變部位,并根據不同時間經脈氣血的流注而知疾病的發展;辨別陰脈,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時間和臟腑之間的相應關系確定病患的死生之期。能夠謹慎細微的體察陰陽脈象的變化,就能夠全觀脈癥。
3.真臟脈現與五臟衰亡
曰:“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得知各臟的真臟脈而預斷死期,脈之懸絕是指脈來猶如一線懸牽而未絕將絕,是胃氣衰敗之相。
3.六經發病與傳變
這里的“六經發病”是指“二陽、三陽、一陽、二陽一陰、二陰一陽和三陽三陰”。
二陽指陽明,為胃與大腸二經,胃腸有病,則可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以告人的隱情,如果是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甚至經閉。若病久傳變,或者形體逐漸消瘦,成為“風消”,或者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為“息賁”,就不可治療了。一般地說,太陽經發病,多有寒熱的癥狀,或者下部發生癰腫,或者兩足痿弱無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傳化,或為皮膚干燥而不潤澤,或變為頹疝。
三陽指太陽經,包括膀胱經與小腸經,太陽為一身之表,太陽病則發寒熱,在下于膀胱經循行部位出現癰腫,及兩足痿厥,小腿酸痛。久則,肌膚郁熱而傷,則皮膚甲錯失去潤澤之氣;太陽小腸病久則小腹痛引生頹疝。
陽為少陽,包括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少陽病會出現咳、瀉等癥,久則傳為怔忡或心痛,甚者上下隔阻不通。
陽明厥陰同病,會出現驚駭、背痛、經常噯氣、呵欠,此名曰風厥。
少陰少陽同病,會出現脅脹、心滿,善太息等癥。
太陽太陰并病會出現筋脈痿弱弛緩,四肢不舉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