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上火”真是常見
或是口瘡、流鼻血,或是大便干、小便黃
每到此時,多數人就會馬上買降火藥“滅火”
1、藥名差不多,“上火”差很大
“牛黃解毒片”、“黃連上清片”和“三黃片”是目前最常用“降火”的中成藥,不過為什么它們的藥名里都有個“黃”字?為什么“降火”中成藥的種類尤其多呢?
那是因為中藥里常用的降火藥材就是“黃連、黃芩、黃柏”,它們的藥名中本身有這“黃”字,用它們作為主藥而配置的中成藥自然也會有這個字。
而且,中醫所說的“上火”分為很多種,包括實火、虛火、心火、肝火、胃火等,這與臟腑的寒熱虛實相關,其致病病理也各有不同,所以才有這么多種降火藥與之相對應。
2、“黃”片大解析,用藥需看清
01牛黃解毒片
它源于明代王肯堂的《證治準繩》,組方中的藥物包括牛黃、雄黃、冰片、石膏、黃芩、大黃、桔梗、甘草等,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
但是,原料中除了黃芩、大黃之外,都是牛黃、雄黃等這類“清熱解毒”作用較強的藥物,所以它更善于解毒,通常用于因“熱毒犯體”所致的口干、口苦、口舌生瘡、目赤腫痛、鼻腔干熱、流鼻血、牙痛、口臭、便秘等情況。
又因其中的冰片等藥材善于入心,可開竅醒神,而“心開竅于口”,因此它所對癥的是熱證所致的咽喉炎、面頜炎、舌炎、牙齦炎等病。
注意該方不能用于于虛火所致的上火,比如有五心煩熱(雙手腳心及胸口)、盜汗、頭暈耳鳴等癥狀就不能吃啦。
02黃連上清片
它源于明代龔廷賢的《萬病回春》,由“洗肝明目散”加減而來,組方中的藥物包括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石膏、大黃、連翹、荊芥、防風、川芎、白芷、薄荷、蔓荊子、菊花、桔梗、旋復花、甘草。
在這個藥方中,“解表藥”占了很大部分,因此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瀉火解毒、疏散風熱”,也就是針對外感風熱病邪所致的各類疾病。
黃連上清片最大的特點在于其雖與牛黃解毒片一樣用于實火,卻更適于以眼睛不適癥狀更明顯的上火,特別是存在眼屎多、頭暈目眩、眼睛紅腫疼痛等癥狀時服用效果最好。
03三黃片
三黃片是今日所介紹的三大“黃”片中最資深的一種,可是降火藥的老前輩了,早在漢末之時,“醫圣”張仲景就將該藥應用于臨床治療。
而這藥的組方也與如今藥店里賣的包裝中成藥沒有太大區別,都只有“大黃、黃芩、黃連”這3種,只是現在的中成藥里多采用黃連的提取物,叫“鹽酸小檗堿”,和黃芩的提取物,即黃芩浸膏。另外就是劑型做了調整,由原先的湯劑改為現在的片劑,在服用上更方便了。
因為有善于“通便瀉火”的大黃參與其中,讓該藥變得擅長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所以三黃片最適用于胃腸實熱的上火。什么叫“胃腸實火”呢?就是你體質壯實,但卻存在目赤腫痛、口鼻生瘡、咽喉/牙齦腫痛、心煩口渴或痢疾、便秘腹脹、便血、尿黃、黃疸等上火表現。
注意與牛黃解毒片相同,三黃片不適用于有虛火的情況。
以上三種常用“黃色”降火藥都各有特點,但有一點相同,即它們都只用于實火,也就是外感病邪所致的上火,對于陰虛所致的上火是無效的,所以,不要一感覺上火就找它們喔。
陰虛上火需要的是滋陰降火,常用的是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之類的藥物。
此外,這三種降火藥都不適合于孕婦服用,若孕期有上火表現還是得禁用,請各位孕媽千萬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