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的中醫公眾號
最具人氣的中醫公眾號』
致力于中醫尤其是中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人成長
第 863 期
作者 / 龐國明
開封市中醫院
編輯 / 林鳳 ⊙ 校對 / 許紅
長篇中醫小說
《中醫冰無雙》上篇之《太白古墓》(點擊自動跳轉閱讀)可在歷史文章中瀏覽查看。關注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qhmjcc),享受健康快樂閱讀。
止消宣痹湯
組成:生黃芪 30g,干生地30g,全當歸10g,川芎片10g,赤白芍各30g,川桂枝6g,水蛭6g,川牛膝30g, 生甘草3g,生姜3g。
功能:益氣養陰,養血活血,通絡宣痹。
主治:消渴痹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簡稱DPN)不同階段所致的手足或四肢涼、麻、痛、痿之四大主癥。
用法:上藥首煎加水800ml,浸泡100分鐘,武火煮沸后,文火煮30分鐘,濾出藥汁約250ml,再加水600ml,煎煮30分鐘,濾出藥汁約250ml,兩煎藥汁混勻,分早晚兩次飯后2小時服。藥渣加入白芥子30g、干姜30g、川椒30g入搪瓷盆中煎煮30分鐘之后,加52°以上白酒100ml,熏洗手足和雙下肢,每次30分鐘,每日兩次,以達內外合治、協同增效之目的。
加減:若四末冰冷、疼痛劇烈、入夜難眠,舌質淡暗或紫暗、苔薄白而滑、脈弦緊或細澀屬陽虛寒凝者,上方加細辛3g,制川草烏各6g(先煎30分鐘),琥珀6g,沖服,以加強溫通、止痛、安神之效;若手足灼熱疼痛、心煩失眠、舌質嫩紅、苔少、脈細數等陰虧內熱明顯者,方中去桂枝加肉桂3g、川連6g,去赤芍改生白芍40g,生甘草加至6g,以增強酸甘化陰、引火歸元、緩急止痛之效;若伴雙下肢沉重如灌鉛、行走如踩棉,舌質胖大、苔白膩等兼有痰濕者,加蒼術10g,生薏苡仁30g,以化痰通絡,除濕宣痹:若久痹不通、伴雙下肢肌肉痿縮者,加蒼白術各10g,以健脾生精、充養肌體,加懷牛膝30g、山萸肉30g,以益肝腎、壯筋骨,補先天、資后天,以助起痿宣痹之功。
方解
消渴痹癥是由于消渴日久、繼耗氣陰、陰虧氣虛、陰損及陽、陰陽氣血俱損、血行遲緩、脈絡痹阻所致,肌肉、筋脈、肢體失榮及涼、麻、痛、痿諸證俱起。察其病機,本虛標實,本虛以陰虛、氣虛、陽虛多見,標實以瘀血、痰濁為主,而血瘀貫穿于病程的始終,因而立益氣養陰、養血活血、通絡宣痹之法。在治痹名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基礎上,加入養血活血之四物湯及水蛭、川牛膝,擬成止消宣痹湯。方中,生黃芪補氣,生地養陰,共湊益氣養血之效,二藥共為主藥;當歸配黃芪,補氣生血,當歸、赤白芍、川芎配生地,既有四物湯補血之功,更有活血養榮之妙。赤芍四物湯共為臣藥,桂枝溫經活血,水蛭破瘀通絡、通痹止痛,共為佐藥;川牛膝活血引血下行,甘草配白芍,緩急止痛,生姜溫中和胃共為使藥。綜觀全方,體現了“以通為補”、“以通為用”的原則,取補中有通、通中有補、填疏相濟、靜動結合之義,使全身氣血調達,絡通痹宣,則涼、麻、痛、痿漸緩至消。
相對固定方藥,臨床隨證加減,運方近30年,驗諸臨床,每奏良效,主方已開發成院內制劑通絡片,獲省中藥科技成果一等獎。
名醫介紹: 龐國明,男,1958年生,河南省長垣縣人。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現任開封市中醫院院長兼黨委書記、開封市糖尿病醫院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首屆名中醫,全國優秀中醫醫院院長。專長內科,尤擅長糖尿病及并發癥的中醫、中西醫結合診療,提出了消渴非獨“陰虧燥熱”論;消渴痹癥“病分四期,癥有四大”論;內外同治同理同方藥,凡內服之藥皆可外用論”等學術見解。為《中醫糖尿病防治指南》主要編寫人員之一,發表專業學術論文80余篇,主編參編學術專著136部,獲省部級、地廳級科研成果獎16項,發明專利6項。
I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2010年第3279期。I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系,立即刪除。I 投稿信箱:445288908@qq.comI 咨詢合作:微信號:lianshangpuying。
I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參考,不做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