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講到皇帝這個稱呼的由來,那么這一篇我們就講一下國家最高統治者為皇帝后,那么這個國家的性質是不是隨之發生了變化。
嬴政把最高統治者的稱呼改為皇帝,其實多半是有一些虛榮心在作祟,其實大秦眾文武都是心知肚明的,但對于整個國家來講,這是小事情。這只不過是嬴政為了給后世說明自己一統天下,橫掃六合的豐功偉績。既然只要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就可以隨意的更改自己的稱呼,那么后世的帝王們為什么不給自己起一個更加牛逼的稱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沒有必要。
那么嬴政把秦王改成皇帝就有必要嗎?
答案也很簡單,當然。
秦國揮師東進,把齊楚燕趙魏韓【不按照秦滅六國的順序排列】并入秦國版圖后,這華夏和秦國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春秋戰國那是邦國林立,互相征伐,誰對不服誰,但是秦滅六國之后,這諾大的天下就只剩下了秦一家,成為了唯一。秦在之前那是諸邦國之一,那時候叫王國,現在呢,就只剩下秦了,那還叫王國?嬴政不會答應,歷史不會答應,那么應該叫什么?
大秦帝國!
這是一場大變革,國家的性質變了,稱呼也變了,伯國的元首叫伯,侯國的元首叫侯,王國叫王,帝國呢?就叫皇帝!最高統治者叫不叫皇帝,就看你要不要帝國。后來的歷朝歷代都堅持帝國制度,所以他們的最高統治者都叫皇帝,皇帝與帝國俱為一體。【節選自《易中天中華史》】
任何一件事,都不會一蹴而就,不會一帆風順,即使是秦始皇這樣完成大一統的千古一帝。
反對的浪潮,迎面而來,首先發難的就是丞相王綰【讀晚】,對于嬴政稱自己為皇帝一事他們是贊同的,正如上所述這只不過是嬴政的虛榮心,做臣子的這點覺悟還是有的,小事嗎,舉雙手雙腳贊同。但是,對于國家體制問題,他們寸步不讓,他們想要的是周制,而不是帝國。把王國變成帝國?不好意思,臣等死諫。
古代中國王國分為兩種一種是戰國式,齊楚秦燕趙魏韓各自未戰,一種是周制,當然王綰他們要的是周制,一個王國多個侯國,那么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
王國是宗主國,侯國受封與宗主國,就相當于把天下變成一個大餅,來來來,這一塊是你的,那一塊是他的,王國與侯國是君臣關系,但是這種君臣關系是名義上的。我呢作為宗主國,只要你們這些侯國對我進一點點義務與責任,你們就想干嗎干嘛吧,我不管你們的內政軍務,你們自負盈虧。
分封的具體做法,就是在邊境上挖個溝,把土放兩邊大家植個樹,這就叫封疆,封土,封邦,那為何不叫封國?因為邦國和侯國不一樣,國是國都,即城市,邦則還要加上周邊農村。有邦有國所以叫邦國,也叫邦。后來為了避諱漢高祖劉邦的名諱,把邦改為國,才有了國家這一稱呼。邦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城市加農村叫城市國家,一種是主城加上周邊城市及農村叫領土國家。
這不就是國家聯盟嗎?或者我們可以叫他邦聯。但是邦聯各成員國是平等的,邦國各成員則是不平等的。周君和周是至高無上的,只有周君成為天子,能叫王國。這就是周制也叫邦國制度,其核心就是封邦建國,簡稱封建。
王綰他們要的就是這種制度,他們認為天下初定,人心浮動,不宜施行。但是如果真是施行這一制度,這不又回到解放前,過幾年又是春秋戰國再來一遍,受難的不還是天下黎民百姓?有提議的必然就有反對的,反對的人叫李斯,反對的理由及其得失,則成為后世爭論不休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我們這邊文章來講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斯反對成功了,因為嬴政投出了至關重要的一票。從此封建的命被革掉了。以后的歷朝歷代雖然也封王封侯但都是榮譽稱呼,并沒有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