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75 歲,于 2017 年 9 月 10 日就診。
主訴:前陰疼痛灼熱不適 4 年,疼痛加重、痛及肛門半年。
現病史:患者 4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陰部疼痛不適,并伴有灼熱感,曾于多家醫院就診,最初診斷為“泌尿系感染”,給予輸液治療(具體藥物不詳),癥狀未見好轉,后進行尿常規、B超檢查和宮腔鏡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異常,診斷為“會陰痛綜合征”,口服阿米替林并外用 5%利多卡因軟膏,療效不顯著。近半年痛感加重且痛連肛門,灼熱疼痛難以忍受,終日不得緩解,甚則坐臥不安,不能行走,夜不能寐,為求進一步中醫針灸治療,前來就診。
刻下癥見:前陰疼痛、灼熱,痛及肛門,焦慮面容,語聲低微,肢體酸痛無力,活動半小時后需平臥休息,口不苦,大便后肛門灼熱明顯,便質正常,小便后前陰略有灼熱感,睡眠欠佳,精神不振,舌質紅絳、少苔,脈細數。既往體健,否認家族遺傳病史。
查體:神經系統查體未見異常,外陰無明顯皮損,會陰部大陰唇兩側無壓痛,骨盆擠壓試驗(-),其他相關婦科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
中醫診斷:吊陰痛(腎虛肝郁型)
西醫診斷:會陰痛綜合征
治療原則:疏肝行氣、滋補肝腎、安神定志
取穴:四神聰、情感區、蠡溝、照海、太溪、安眠穴、神門、內關
操作: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選用 0.35 mm×40 mm毫針針刺,四神聰和情感區施以快速提插捻轉約 2 分鐘, 捻轉頻率約 200 轉/分,其他穴位行平補平瀉,不施以特殊手法。左右神聰和情感區通以電針,電針采用脈沖針灸治療儀,選用疏波治療,基頻調節在 0~4 之間,時間設定 40 分鐘,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 1 次,6 天為一療程。
針刺治療過程中,不配合使用其他藥物。
療效:經 2 個療程治療,患者自述前陰疼痛、灼熱癥狀明顯減輕,且精神狀態明顯改善;5 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
隨訪 3 個月,未復發。
按語:會陰痛綜合征是一種頑固的內臟神經痛,指女子自覺陰中或陰戶抽掣疼痛,甚至牽引少腹,上連兩乳,而局部無明顯異常病變者,屬于中醫的“陰中痛”、“陰戶痛”、“小戶嫁痛”、“吊陰痛”等范疇。該病在臨床中并不常見,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西醫治療主要以止痛藥和三環類抗抑郁藥為主,但多數患者療效不佳且容易復發。本案以疏肝行氣、滋補肝腎、安神定志為主,采用頭針和體針相互配合的方法治療,療效明顯。《靈樞·經脈》云:“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靈樞·經筋》云:“足少陰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太陰之經而上,循陰股,結于陰器。” 女陰為足厥陰之分野,肝藏血,主疏泄,為氣血之本,腎主生殖,司前后二陰,二者經脈循行均繞陰器,故無論何種證型都須兼顧肝腎。且此患者為老年女性,腎陰虧虛,精血不足,陰道失于濡養而“不榮則痛”,腎虛髓海不足故可出現肢體酸痛無力的癥狀;睡眠不佳,精神不振,久而久之情志不舒,故肝失條達,局部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本案在治療中選取四神聰,因其居于頭頂,是全身陽氣聚集之處,以其特殊的位置可以起到調和陰陽、益腦安神的作用;患者久病情志不舒,針刺情感區可有效改善抑郁情緒,配合安眠、神門、內關,共奏安神定志之功;選取肝經蠡溝,腎經照海、太溪,均符合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的理論要求;且蠡溝為足厥陰肝經別走足少陽膽經之絡穴,能通調二經之經氣,以其經別分支經脛骨上結于陰部,循經針刺可使經氣到達陰器,增強治療前陰病變之功;又蠡溝和內關同屬厥陰經,同氣相求,在治療上互相搭配,可達同一治療目的,加強療效。諸穴合用,可共同達到疏肝行氣、滋補肝腎、安神定志的效果。此案針刺療效滿意,可為臨床提供借鑒。
圖文編輯: 遠征名老中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