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繽紛版刊登〈跨越誰的障礙?〉,心中有很深的感觸,針對特教制度的專欄文章讓人深省,也引起一些特教老師的其他看法,"教育線上的辛苦誰能知?"心中憤憤不平,但許多相關的條款、章程等問題也一一浮上臺面。
身為特教老師的我,面對學生的延讀申請,心中常吶喊:"誰能跨越教育的障礙?"我想文中朋友面對申請延讀所碰到的困境,是孩子要不斷克服身體的障礙,以及教育當局設下如高墻的條款和章程。
教育工作以人為本,不是用條款章程就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一樣米養百樣人",面對多年特教工作,我看重的是家長的態度,而不是孩子的障礙條件。孔子教導后世的座右銘不是"有教無類"嗎?
我常遺憾家長面對身心障礙的孩子,是不承認孩子的狀況,自己先放棄了孩子。如果家長不放棄,愿意配合老師一起努力,那教育當局是不是可以用人性的角度出發,撇開章程,單純看待教育問題?
教育是百年大業,應該依時代需求不斷修正,而不是故步自封。同理,作者提到"朋友有個女兒",代表她觀察到社會角落教育個案問題,難道身為老師的我們敢說,所有教育線上的老師都是百分百志業型的老師嗎?各縣市的教育章程難道完全相同嗎?閱讀那篇文章的特教老師,是不是也不要以一概全?
特教老師是身處在地獄救孩子的老師,那種辛苦很難為外人道。有些家長教養孩子行為問題有盲點,于是教育線上的特教老師就得面對有肢體暴力的學生。這是一份隨時充滿危險與挑戰的工作,老師被學生攻擊受傷時有耳聞,我自己也有受傷經驗。但,如果面對的是有意愿從小把孩子教養好的家長,在能減少未來社會負擔的前提下,是不是能給他們多點機會與寬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