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Kojoukhova M, et al. Acta Neurochir (Wien). 2015 Jul 21. [Epub ahead of print]】
正常顱壓腦積水(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患,及時行分流術其癥狀可改善。根據病因iNPH分為繼發性和特發性兩類。iNPH主要癥狀包括:認知障礙、步態不穩和尿失禁。這些癥狀在其他疾病中也很常見,比如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因此準確地診斷iNPH有一定難度。芬蘭庫奧皮奧大學附屬醫院Maria Kojoukhova等開展診斷正常顱壓腦積水的影像學指標的研究,結果發表在2015年7月的《Acta Neurochir》在線上。
已有的研究對iNPH影像學指標的認定相對混亂,尤其是涉及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變異。iNPH的診斷必須有腦室擴大,Evan’s指數≥0.3。側腦室中央的最大寬度與顱骨內徑的比值即改良側腦室中心指數,與腦室體積相關,因此可以作為Evan’s指數的補充。相對于血管性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iNPH的腦室系統擴大更顯著。在成人患者,隨著腦室的擴大,側腦室顳角膨脹是腦積水的早期征象。在以往的氣腦造影術中已發現,胼胝體角的擴大也是iNPH的影像學指標。而目前的研究提示iNPH患者的胼胝體角比阿爾茨海默患者和正常人的要小,小于90度。分流術有效的患者胼胝體角比分流術無效的患者更小。有的研究者提出,蛛網膜下腔空間的擴大分布不均,如側裂池擴大和側裂以上蛛網膜下腔空間的大小,能幫助區分iNPH與阿爾茨海默病。也有報道稱,可以通過MRI觀察腦脊液在導水管內的流空現象預測分流的效果,不過對此仍存在爭議。iNPH患者在腦室周圍深部白質的MRI信號發生改變,但并非是分流術療效的預測指標。
該項回顧性研究納入390例可疑的特發性正常顱壓腦積水患者CT和MRI圖像?;?4小時顱內壓監測,患者被分為非iNPH和可能iNPH的兩個組,各161例和229例。作者評估腦脊液空間,包括側腦室,側裂池、側裂以上的蛛網膜下腔空間和基底池的體積。對蛛網膜下腔的不均勻擴大、腦脊液流空效應、白質改變、顳葉內部萎縮和局部腦溝擴大情況等進行評價。同時,分析以下相關指標:包括Evan’s指數、改良的側腦室中央指數、顳角的平均寬度和胼胝體角大?。▓D1)。
圖1. iNPH患者CT和MRI表現。 A-C.不均衡的側裂和蛛網膜下腔空間。A. CT提示中等程度的外側裂擴展;B.同一患者大腦凸面的腦溝高度擴張;C. 3T MRI的FLAIR冠狀面像上的顳葉萎縮、外側裂擴展和血管變性分布不均;D.軸位上可見側腦室顳角擴大;E.兩側顳葉內側萎縮,Scheltens評分左側腦室為1分,右側腦室2分;F. Evan’s指數=a/b;G.改良的側腦室中央指數=c/d;H.中腦導水管(箭頭);I、J.矢狀面和冠狀面圖像上測得胼胝體角為60度。
圖2. iNPH分流術前后的CT圖像。A.頂部大腦凸面和內側面的蛛網膜下腔空間減??;B.術后頂部蛛網膜下腔空間大小恢復;C、D.術后腦室體積并未縮小。
研究結果顯示,外側裂和側裂以上蛛網膜下腔空間體積分布不均衡,更有可能診斷為iNPH(OR 7.5, CI 95% 4.0-14.1, P?<?0.0001)。輕度的分布不均衡(OR 2.6, CI 95% 1.4-4.6, P?=?0.001)和顳角相對較窄(OR per 1mm 0.91, CI 95% 0.84-0.98, P?=?0.014)也可考慮診斷iNPH。其他影像學指標對于iNPH的診斷意義不大。術前的指標與分流術的改變均無明顯相關性。
綜上所述,CT和MRI顯示的外側裂和側裂以上蛛網膜下腔空間容積的分布不均衡是診斷iNPH可行的影像學標記。除此之外,顳角相對較窄在一定程度上支持iNPH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