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吻合”是在臨床工作中經常聽到的一個詞。什么是“危險吻合”?到底“危險”存在哪里?自此,讓我們揭開“危險吻合”神秘的面紗,一一去認識它們。
“危險吻合”特指顱內動脈系統與顱外動脈系統之間的吻合。從一般泛泛的理解來看,顱內動脈系統主要供應中樞神經系統,而顱外動脈系統則主要供應頭面頸部的附屬結構。因而,“危險吻合”主要存在于顱底區域。自前向后,顱底區域可以分為前中后顱窩,而“危險吻合”也主要存在于眶區、海綿竇區、斜坡區與頸枕交界區(圖1 “危險吻合”主要存在區域 from Lasjaunias & I.S. Choi)。
圖1 沿顱底的彩色區域均是危險吻合的存在區
眶區的主要結構是眼及眼的附屬結構。正如“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視神經與視網膜,盡管位于硬膜外,在組織發生上依然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天然延續;除此以外,眶區還存在許多非神經上皮起源的附屬結構,如淚腺、眼外肌、瞼板腺、皮膚等等。因此,眶區供血的“危險吻合”主要存在于頸內動脈系統與頸外動脈系統之間。頸內動脈系統,指的是ICA在顱內的第一個分支—眼動脈。頸外系統,則指的是頜內動脈、腦膜中動脈、顳淺動脈對眶部供血的分支。
認識眶區的“危險吻合”,讓我們從認識眼動脈開始。眼部供血的研究始于十八世紀的F Meyer教授,而印度的SS Hayreh教授,作為視神經與眼部血管疾病研究的偉大先驅,眼底熒光造影的開拓者,于1962年在《大英眼科雜志》上連續發表了三篇論著,介紹眼動脈的解剖。眼動脈是ICA進入顱內的第一個分支,根據Hayreh教授的解剖,83.6%的眼動脈起源并行經硬膜內,10%起源于硬膜外并完全或部分行經硬膜外。眼動脈依行程分為3段,分別為顱內段,視神經管內段與眶內段;其中,第1、2段之間與2、3段之間,分別形成肉眼可見的“角(angel)”與“彎(bend)”(圖2),成為DSA上判斷眼動脈的特有標志。而眼動脈的直徑,一般在0.7-1.4mm。
圖2 眼動脈的分段
關于眼動脈的分支,通常以其供血的區域命名,而其自眼動脈上的發出順序,則相當有趣的與眼動脈跨過視神經的位置有關(圖3)。通常,如果眼動脈自視神經下方跨過(占17.4%),則分支的順序一般為睫后外側動脈、視網膜中央動脈、內側肌支、睫后內側動脈、淚腺動脈、篩后動脈、眶上動脈、肌支與篩前動脈;如果眼動脈自視神經上方跨過(占82.6%),則分支的順序則變為視網膜中央動脈、睫后外側動脈、睫后內側動脈、內側肌支…余分支順序大致相同。
圖3 眼動脈分支與眼動脈跨過視神經的關系
正如“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一樣,顱內外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吻合”。而這種追溯,依然要回到胚胎發育階段,眶區的血供主要來自于兩套供血系統。一套最早出現的是眼動脈系統(圖4),應中樞神經系統的快速發育而生。在胚胎發育的4-8mm階段,頸內動脈出現兩支眼動脈,一支為起自海綿竇段的背側眼動脈,自眶上裂入眶;另一支則是起自大腦前動脈的腹側眼動脈,自視神經管入眶。隨著胚胎的發育,至16-18mm階段,背側眼動脈的近端逐漸退化,成為后來的海綿竇下外側干,遠端則形成“原始眼動脈”的分支—腦膜返支供應視神經周圍的腦膜反折;腹側眼動脈的近端逐漸退化,遠端則形成“原始眼動脈”,即發育成熟后的眼動脈前身。與此同時,另一套供血系統--頸外系統的前身,鐙骨動脈系統(圖5)發出眶動脈,繼而分為內篩鼻動脈與外淚腺動脈,二者與原始眼動脈在視神經周圍形成吻合的動脈環,遠端參與形成眼動脈第2段以遠的分支;在胚胎發育的40mm階段,由原始眼動脈全面接管眶區的主要供血,從而構成了眶區“危險吻合”的胚胎學基礎。
圖4 原始眼動脈系統眶區供血
圖5 原始鐙骨動脈系統眶區供血
S S Hayreh教授為我們總結了眶區的血管吻合途徑,如圖6。下面,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看看主要的血管吻合途徑。
例1 頜內動脈造影顯示鼻中隔動脈與眼動脈的吻合。左側為正位,右側為側位,可見明顯的鼻中隔染色,以及向上外側與眼動脈的吻合。
例2 顳前深動脈與眼動脈吻合。左側為正位,右側為側位,可見正位相上,顳前深動脈自外側向內與眼動脈吻合。
例3 腦膜中動脈的分支腦膜淚腺動脈與眼動脈的吻合。左側為正位,右側為側位,淚腺位于眼眶的外上壁,腦膜淚腺動脈沿蝶骨大翼、眶側壁通過淚腺孔(Hyrtl孔)到達眶內與眼動脈的淚腺動脈吻合。
例4 腦膜中動脈與眼動脈腦膜返支的吻合。左側為正位,右側為側位,可見此種腦膜中動脈與眼動脈吻合與例3的差別。此種吻合在眶上裂附近,而例3的吻合在淚腺附近。正位相(尤其是不減影相)有助于鑒別。
例5 顳淺動脈與眼動脈的吻合(以示意圖說明)。顳淺動脈額支與眼動脈的眶上動脈吻合。這也被有些學者用來作為眼動脈血運重建的來源。
可見,由于胚胎發育基礎所決定,眶區存在豐富的血管吻合。這些血管吻合之所以“危險”,是因為無論在血管造影上是否能清晰的看到,它們都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正所謂“見或不見,都在那里,不遠不近”。所以,認識并了解血管吻合的途徑非常重要,它決定了我們在栓塞治療中的風險大小,也決定了在大血管急性閉塞后可能導致的后果,以及血運重建前進行科學的評估。
寫到這里,看到這些一直存在的吻合血管,不由得想起那些由于太忙而疏于聯絡的朋友。即使很久不見面,不說話,不發信息,心里總會留個位置,安安穩穩的放著一些人…就以這篇小文問候遠方的你們,享受一起學習的快樂,愿各位越來越好。
(所有DSA圖像來自I.S.Choi教授)
馬妍
2016年1月1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