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三國哪個家族最有名,很多人會說瑯琊諸葛氏。
諸葛亮在蜀漢擔任丞相、諸葛瑾在東吳擔任大將軍、諸葛誕在魏國是鎮南大將軍,時人都說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狗非貶義,具體看劉邦所說的功臣與功狗的區別)。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家族,在瑯琊還不是第一望族,這就要說到當時的背景了。
提到魏晉南北朝,大家印象中這是一個亂世,皇帝如走馬燈式地換,可是朝廷的三公一類的高官,卻一直穩定地掌握在幾個世家大族手中。
劉禹錫的詩中寫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边@其中的“王謝”指的就是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
相比較于諸葛三兄弟后繼無人,其實,瑯琊王氏對中國的歷史影響更大。 01“王與馬,共天下”
公元280年,“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曾經三分天下的吳國也歸入了晉國版圖。
洛陽舉行的“受降”儀式上,司馬炎指著大殿上的一個座位,說:“我設下這個座位等你很久了?!彼抉R炎此話意在諷刺孫皓。
可是,孫皓聽到了此話并沒有羞愧之色,卻說:“我在南方,也設下一個座位,等待陛下很久了?!睂O皓話讓在場的人都覺得他是二百五精神發作,沒人當真。
可是,36年后,這話就像讖語一樣應驗了:西晉王室在賈南風亂政、八王之亂和外族入侵的接連打擊下,灰飛煙滅。
眼瞅著中原地帶已經成了不宜居住區,山東的瑯琊王司馬睿帶著一票人馬,衣冠南渡,跑到了當年孫皓的地盤。這世界上,果然是烏鴉嘴最靈!
司馬睿是想在南方重起爐灶,可問題是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藩王,而且封地還在山東瑯琊,到江南地界,誰認識你?。磕憔拖肱軄懋敾实??
誒,還真有認識他,并且愿意幫助他,他們就是瑯琊王氏。公元317年的三月初三,按照當地的風俗,百姓和官員都要到長江邊去祈福消災。
這一天,司馬睿坐上華麗的轎子,高擎著瑯琊王的旗號,并布置儀仗隊鳴鑼開道,北方來的名流、名士也跟在后面撐場面,浩浩蕩蕩開往江邊,迤邐有一里多長。
最重要的是,瑯琊王的兩旁,站著王導、王敦兄弟——這倆正是當前瑯琊王氏中最耀眼的雙子星。
這來祈福的江南士族都被鎮住了:連名滿天下的瑯琊王氏都服了,咱小蝦米還不趕緊套近乎?
于是,“強龍”就這樣壓住了“地頭蛇”,司馬睿,就此開啟了東晉王朝。
02瑯琊王氏到底什么來頭?
有朋友估計要問:這瑯琊王氏到底什么來頭,能這么牛氣?
您還別說,瑯琊王氏的祖上就很闊:
據考證,老王家的始祖是東周靈王的太子姬晉,算是“貴氣”的天子后裔。
瑯琊王氏的幾個元祖是:王翦、王賁、王離。
這幾個名字,知道點秦漢歷史的——都知道,山東六國中的五個(除了小韓),就是被王翦、王賁父子滅掉的,而王離則是霸王項羽的超級背景板。
而正是王離在巨鹿之戰的失敗,王家子孫果斷搬家到了瑯琊郡(《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秦末,王離之子王元為避秦亂,“遷于瑯琊,后徒臨沂”),從此,就肇始出了名垂千古的“中古第一望族”——瑯琊王氏。
在漢代,瑯琊王氏就有王吉(官至博士諫大夫)、王駿(御史大夫)、王崇(大司空,扶平侯)三代牛人,就已經逐漸有了野蠻生長的態勢。
03魏晉和東晉王家
老王家的真正爆發,源于漢末魏晉時期,這一時期的老王家是真的“不蒸饅頭只爭氣”,比如:
“臥冰求鯉”的主人公——“孝圣”王祥,不但孝順,而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此外還有能力,一路官至太尉、太保。
“王覽爭鴆”的主人公王覽,他是王祥的親弟弟,同樣的孝順中直,能力出眾,最后也官至太中大夫。
竹林七賢中的王戎,不但長得帥氣(神彩秀美),文章寫得好,而且還有軍事才能——滅吳大戰就有他一份,最后官至司徒。
此外,還有玄學清談領袖王衍、封疆大吏王澄、王敦等人。
這樣牛氣哄哄、人才輩出的瑯琊王氏,在西晉王朝,那絕對算是名動朝野的世家大族。正因為此,晉元帝司馬睿的皇位才坐得穩穩當當。
在司馬睿登基的那天,晉元帝見到王導,就從御座站了起來,把王導拉?。盒⊥醢?,沒有你,我可坐不到這兒呀!快來一塊坐!
這舉動,差點把王導給嚇死:皇帝啊,你這分明是坑我!我要坐上去了,還不得被你扒了皮!
王導雖然沒和司馬睿一起坐龍椅,可是王導擔任尚書,掌管朝內大權;王敦則總管軍事。
即便不坐上去,老王家也相當于半個屁股蹭在龍椅上了。在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王與馬,共天下”。
從此,老王家開啟了“華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的家族輝煌。
在明朝,老王家甚至出了一個儒家圣人——心圣王陽明。
據統計,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瑯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92個宰相(或相當于宰相的官位)、36個皇后和36個駙馬和186位文人名仕。
此外,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王祥為《晉書》列傳首卷,王弘為《宋書》列傳首卷,王儉為《南齊書》列傳首卷。
這么說吧,翻開中國歷史,幾乎到處能看到熠熠生輝的老王家,他們的光芒,幾乎照耀了每一個時代。
04牛掰的老王家是怎么煉成的
有人肯定要問:這么牛掰的老王家是怎么煉成的?倆字——家風。
提到這個詞,有小伙伴估計都笑出了豬聲——又是老生常談。其實還真不是,尤其一個大家族的家風,那是上百年的教訓和經驗,甚至是拿人命換出來的,是一個家族真正寶貴的精神財富。
比如:王祥老爺子在85歲高齡,身體和靈魂都徹底“下崗”,還在臨終前留下了《訓子孫遺令》,要求老王家的子孫必須恪守“信、德、孝、悌、讓”五字真言。
在家風建設上,老王家幾乎每一代都是不遺余力。
王羲之的四世孫王僧虔著有《誡子書》,告誡子孫不要憑借祖蔭入仕,應讀百卷書,勤學努力,建功立業。
大儒王褒著作《幼訓》,要求家族子弟兼修儒道釋之學,同時希望兄弟之間手足相連,立身行道,始終如一。
王筠則在《與諸兒書論家世集》中,勉勵子孫“汝等仰觀堂構,思各努力”。
除了德行方面的要求,瑯琊王氏幾乎每個人都很好學,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同時,也是學術思想大師。
比如王導,對玄學的認識未必就比當時的玄學家差,可以說修身與好學,鑄就了一個大家族的輝煌。
瑯琊王氏之所以風云叱咤上千年,除了積累軍功、財富以夯實家底,與老王家持續培育文化血脈,嚴格自覺地承襲和恪守家風是分不開的。
當代的人老提倡“貴族精神”,但卻搞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貴族,與其花一大筆冤枉錢,去田樸珺那里上所謂的“貴族課”,不如到歷史中,去看看老祖宗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