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蘇省會。因公或私,我去過南京無數次,應該說,對南京是熟悉的。但是,因每次到南京都是匆匆而過,沒能慢慢領略古城獨特的風貌,沒有細細解讀金陵深厚的文化,又感到陌生。要對自己的省會進行一次深度游,是我的夙愿。
在南京朋友盛情邀請下,我們一行4人于十一月十八號駕車前往南京。我原計劃在南京逗留十天半月,但由于連續陰雨,結果僅在南京過了6天5夜,還是沒有達到原來目的。雖然留下遺憾,但來日方長,這次粗略的游覽,更堅定我盡量把南京看個透的決心。
在前往南京途中,我們經過常州芳茂山服務區。現在沿滬寧高速公路,有多處服務區得到了環境提升。如我們經過的芳茂山服務區被改造成“恐龍專題服務區”
我們在南京游覽的第一個節點是牛首山景區。
牛首山景區位于南京江寧區。牛首山又名天闕山,因山之東西、南北兩峰形似牛角故名。牛首山海拔242.9米,目前牛首山上只留下了東峰,西峰的山體在1937-1958期間受到了兩次破壞性的鐵礦開采,形成了一個60多米深的礦坑。利用礦坑,建造了佛頂地宮。
佛頂塔,建筑高度88米,建筑面積5065平方米。九級四面,與明代弘覺寺塔相呼應,重現歷史上牛首山雙塔的恢弘格局。
弘覺寺塔
佛祖降生紀念景點
2010年6月12日上午9時15分,大報恩寺阿育王塔中佛頂真骨千年后重現人間,這是世界現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頂骨舍利。佛教界至高圣物佛祖佛頂骨舍利于南京盛世重光,南京政府決定建設牛首山佛教圣地,長期供奉佛頂骨舍利。該景區2012年9月開工,2015年10月開園。
佛頂宮為佛頂圣境區的核心之一。佛頂宮坐落于牛首山西峰之處,建基于歷史遺留礦坑之上,總建筑面積約13.6萬平方米,與佛頂塔共同構成牛首西峰新景象。陪同游覽的朋友介紹,佛頂宮的宮頂,如同佛祖頭頂的肉髻。與我同游的朋友說像榴蓮的外殼。看官,你以為像什么?
走近地宮的地面層,已被精美的構造所折服。整個佛頂宮總建筑面積近10萬平方米,主體建筑共9層,地上3層,地下利用礦坑建設了6層,進入佛頂宮,是一條繞宮通道,寬到可供兩輛車并排行駛。抬頭看,是一塊塊深銅色吊頂,有的吊頂中央裝著白色花瓣形燈具。
形神兼備的墻體雕刻,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水平。
乘自動扶梯下到地宮。地宮南北長112米,東西寬62米,內部凈高約41.2米,呈橢圓形,以黃、白、灰三色為基調,布置出人間山水,從而讓人們在行走之際領略禪意。由佛陀出生、成道的禪境花園及中間的如蓮劇場三個部分組成,展現了佛祖一生的行跡。 規模宏大、建筑奇偉,在當今佛教文化建筑中少有。
2010年,在清理大報恩寺遺址時,發現佛祖頭骨的骨舍利。2015年10月供奉于牛首山佛頂宮。
佛頂宮將建筑、文化、科技、藝術、佛教完美融合,堪稱世界佛教文化新遺產、當代建筑藝術新景觀,更是一處教科書般的佛教文化藝術殿堂。
地宮與坑壁的景色
在牛首山西門附近,有12圣象依次向心環形排開,氣勢宏偉,儀表威嚴。據介紹,十二圣象是圣象廣場的主體造型,也是一期項目中最宏偉、最顯著的地標。
游畢牛首山景區,我們前往大報恩寺遺址景區繼續游覽。
大報恩寺遺址景區位于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是中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廟遺址,遺址公園中保護性展示了大報恩寺遺址中的千年地宮和珍貴畫廊,以及從地宮中出土的石函、鐵函、七寶阿育王塔、金棺銀槨等世界級國寶,是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
大報恩寺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佛教寺廟,其前身是東吳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于永樂十年在建初寺原址重建大報恩寺,歷時達19年,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寺院。相傳,該寺毀于太平天國時期。
僅存的鐘鼓樓和香水河橋遺址
大報恩寺遺址封土。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自建成至遭毀,一直是中國最高建筑,這是模型。
現在大報恩寺遺址景區內,建造了一座與·原大報恩寺規格形制相同的新塔,就是建筑材料換成了鋼材和有機玻璃。
大報恩寺遺址景區主要展示大報恩寺的發展歷程、寺廟遺址、畫廊遺址及地宮出土文物,分別呈現:千年佛脈、千年對望、前世今生、水工遺址和義井、出土文物(石函、鐵函、阿育王塔)等。展品精美。
一天游覽,頗為勞神。轉回賓館,早早休息。
本篇游記,記錄到此。下篇游記,請候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