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歷史密碼III:千古之謎終結解讀》
三是說木蘭是河北完縣(今河北順平縣)人。這種說法來源于河北《完縣志》的記載,當地現在還建有孝烈廟,又名木蘭祠,相傳為唐代所建。明萬歷年間御使何出光曾經主持重修木蘭祠,并作《木蘭祠賽神曲》十二首以紀念木蘭,在序中說:“將軍……魏氏女,漢文帝時,老上寇邊,帝親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國。將軍以父老邁,不任受甲,身偽其子以行”祠內還有一通《漢孝烈將軍記》祠碑,上面有“漢世嘗作《木蘭詞》”的記載。這一觀點把花木蘭生活的年代推到了漢代,代父從軍之事則無大異。
此外,還有關于花木蘭是湖北黃陂人、陜西延安人的說法。
在湖北黃陂有木蘭山,山上有木蘭廟、木蘭殿,殿內端坐木蘭鎏金塑像,男裝女貌,英俊神武,在殿門上則刻有“忠孝勇節”四個大字,據傳木蘭山下就是木蘭的家,不過在這里的木蘭是朱氏木蘭,但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則是一樣的。而在陜西延安,則建有木蘭陵園,陵園內建有墓冢,碑刻上寫著“花將軍墓”,還有白居易、杜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立有木蘭戎裝石像。當地同樣流傳著木蘭從軍的故事,不過故事中的木蘭姓花,北魏人,家住延安城南萬鄉源頭村,死后葬于此地,稱“花家陵”,皇帝還曾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等。
這樣,關于花木蘭故里的傳說就眾說紛紜,難于確定,但經過歷史考證和各地木蘭紀念祠的考察,一般認為河南虞城的說法較為可靠。
關于木蘭生活的年代,則有漢、三國(魏)、北朝、隋、唐等種種說法。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根據《木蘭辭》中“可汗大點兵”、“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等詩句來看,還是北魏時期的說法比較可靠。因為據歷史記載,公元402年至492年的90年間,北魏與柔然國的戰爭非常頻繁,大的戰役就有二十多次,《木蘭辭》故事的歷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御柔然入侵的戰爭。
而對于木蘭的姓氏,正如前文所說,在各地流傳的故事中都有所不同,有說姓魏的,有說姓朱的,還有說是復姓木蘭、為鮮卑人的。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木蘭姓花,名木蘭,其父親花弧,是一個后備役軍官,姐姐花木蓮,北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共有五口人,僅存一說。
由于在史書中見不到花木蘭的任何記載,因此她的確切事實很難確定,但根據各地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說、民謠,以及各興建的木蘭祠,歷史上存在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英勇女性的事情應該是確定的。由于各地方志和口傳文學的不確定性,花木蘭替父從征的細節則有所差別。事實上,《木蘭辭》本來就是北朝民歌,流傳于民間百姓的眾口傳唱,后來才被文人加以輯錄,后代文人又對其進行了潤色加工,因此對《木蘭辭》是不可盡信亦不可盡疑的。我們只需要知道,歷史上曾經有一個花木蘭,為了讓年老的父親免于災難,毅然選擇了替父從征,殺退敵人后又不貪慕朝廷的榮華富貴,而解甲歸田與父母兄妹過起了田園生活就夠了,木蘭身上體現的是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尚道德,這才是考察花木蘭事跡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