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簡言之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用途及人工合成方法,科學的發展是為人類謀利益的,化學也不例外。當人們還不很了解化學的時候,一方面覺得很神秘、喜愛它;另一方面偶爾遇到一些有毒物質時,又懼怕它,甚至讀“化學”而色變。這都是不正確的宣傳誤導所造成的。
曾有這么一則商業廣告,為表明它的保健品多么的好、多么的對人有益,竟說:“該產品中不含任何化學物質”。首先“化學物質”此用語欠妥,是不規范的說法,其次語焉不詳,易誤導人的認知觀,使人曲解為化學物質是不好的、有毒的。殊不知任何純物質都有確定的組成和表達式——稱為化學式,純水的化學式是H2O,難道此產品中連水都沒有?這不符合客觀實際情況。
現有的幾千萬種物質中,其來源有兩個方面:
天然存在的,如食鹽、水等;用化學方法人工制取的(但不可稱為化學物質)如西藥大多數是合成的。上述的各物質中有些是有毒的(毒性大的可稱為化學毒劑),如農藥、滴滴畏、樂果等,有些是無毒的,而只是人類衣、食、住、行賴以生存的必需物質資源。
人類是有智慧的,可把一些有毒的物質用來為人類服務:農業上用的殺蟲劑、家庭中殺滅蚊蠅的藥水、醫務界用的消毒劑等。
在戰爭年代,把一些毒性大的化學毒劑制成多種化學武器。常見的如毒氣強,它與生化武器如細菌戰又有區別,化學毒劑是無聲的殺手,是一種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按對人體傷害的毒理作用,將化學毒劑分為六大類:
1.神經性毒劑
如沙林、塔崩、維埃克斯等。醫院里用的麻醉劑如乙醚(味微甜吸入式)三氟氯溴乙烷,河索卡因(局部麻醉劑)它們的毒性小且是可逆的。
2.糜爛性毒劑
如芥子氣、路易氏氣等。此類毒氣吸入后口鼻會潰爛。
3.全身中毒性毒劑
如氫氰酸、氯氣、氯化氫、氨氣等,現便于特工人員遇險后自裁將氫氯酸制成氰化鉀(固體)將一小粒氰鉀包好后放入假牙內或植入皮下然后用力一拍即可。
4.窒息性毒劑
如光氣、雙光氣等。這類氣體比空氣重,好象在空氣的上空加上蓋被,讓人吸不到空氣中的氧氣,使人窒息。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含氯的化合物如聚氯化烯、三氯(甲烷)等燃燒時會產生少量光氣,用四氯化碳滅火時,在高溫下也會產生光氣,造成光化污染。
5.刺激性毒劑
如苯乙酮、亞當氣等,余如二氧化硫、硫化氫(臭雞蛋味)這些氣體可刺激人的呼吸道、眼等。
6.失能性毒劑
如畢茲,人吸入后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在這些毒劑中,對人體的殺傷時間長短不同。
有的時間短是暫時性的其殺傷時間可持續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如沙林、氫氰酸等這類物質的物理特性是:沸點低,易揮發、少數常溫下為固態。由于其物理特性常常散布于空氣中形成氮溶液使空氣染毒,但它們遇到強氧化劑會變成無毒氣體,這就為消毒提供了途徑與方法。
另一類殺傷時間長持久性的,其殺傷時間可持續幾天甚至幾十天都不揮散,這類毒劑的物理特性是:沸點高、難揮發,主要呈液滴,如芥子氣、維埃克斯等,由于其物理特性的關系,主要散布于地面,服裝和武器上。
與常規武器相比,化學武器有其特殊的殺傷性:
殺傷途徑多,皮膚、空氣、食物及水源均可染毒;殺傷范圍大,空氣一旦染毒,則隨風票據,擴散到遠處;殺傷的隱蔽性強,特別是沸點高的化學毒劑會慢慢轉移到低洼處,不易被人發現,有的移向建筑物內。
化學毒劑錐然有毒并不可怕,可防可治。
在野外如聞到有毒氣味,人首先應轉移到上風,站在高處。當含氯的有機物燃燒或用四氯化碳滅火時,除產生光氣外還有其它有毒氣體產生,這時人應站在上風和高處。
遇有嚴重的毒劑污染最有效的防范是戴防毒面具,穿防毒服。若室外有毒氣向室內擴散時應關閉門窗,同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若是堿性毒氣如氨氣,可在濕毛由上沾點醋。
戰爭中使敵人使用毒氣源,也不可怕,可以用各種有效的消毒劑徹底消毒。
選自生活中的化學
轉載:http://www.wsbedu.com/chu/huas3-128-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