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行業宣傳片,需要宣傳行業中的好人好事,就像我們總還是需要為商人們做大量的廣告一樣,但說到底,這不是“文學藝術創作”,即便說它也是一門“藝術”,也只能說是廣告藝術,或者說是“行業宣傳藝術”。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不愿意受這種約束,無心從事“行業宣傳藝術”的作家藝術家為了少惹麻煩,在“怎么掙錢不是掙錢”的思想指導下,轉向去“戲說”,去“言情”,去“輾轉”在“少爺小姐太太經理董事長爭風吃醋”的三角四角都市青春偶像的躁動和燈紅酒綠般的熱鬧之中,惹不起我總還躲得起吧?!自然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了。
有一個問題倒是的確需要來追問一下的,我們真的希望作家們貼近現實嗎?真的“允許作家們直面我們的現實嗎?”(這里真不該使用“允許”這個詞,按說作家藝術家們直面現實的權利本該是“天賦”的,不是誰允許和恩賜的.)有一回我無意間遇到一個某部門主管創作的一個小領導,問他,中央再三強調反腐敗仍是主要的國?,中央主要領導見了作家都熱情地說,請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會把反腐敗進行到底。電視新聞和各類頻道幾乎天天在播出反腐敗方面的進展情況和重大戰果。為什么偏偏就不允許在黃金時間播出反腐敗的電視劇?這不是很矛盾很荒唐嗎?那位小領導居然回答道,電視劇和新聞、專題不一樣,它的影響大,在黃金時間播出影響更大,所以要控制。原來還是“害怕”二字在這里起作用。這個禁令的直接后果就是,全國的影視公司和從業人員從此以后再也不談或少談“貼近現實”,更不敢提觸及時事的創作。這種后果也許正是某些人所需要的,他們并不希望作家們真正的貼近(深入)現實,更不希望他們直面現實中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真實的生存狀態。比如,新聞可以播發“山西黑磚窯奴工事件”,但誰要有心把這件事寫成小說和影視劇,深刻剖析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國為什么還會出現“奴工”這種殘酷血腥的社會現象,為什么還會出現一類新型的社會吸血蟲人物,我想是很難面世的,面世了也是會遭到禁止的。
是的,我們不能把小說、電視、電影做得跟新聞一樣去緊跟和針砭現實生活,但是,假如從根本上剝奪了小說家電視電影家們直面現實的可能性,讓他們在種種限制、干預和約束下去施行所謂的“貼近現實”(用作家藝術們自己常說的話來說,就是“戴著鐵鐐跳舞”),這樣的“貼近現實”還是真正意義上的貼近現實嗎?這樣“貼近”下去,寫出的作品,人民會信得過嗎?這樣“貼近”下去,能涌現人民和歷史需要的大家和大作嗎?半個多世紀來,中國沒能出現人們期盼的大家和大作,是不是也要從這一方面去尋找根源?
政治家們希望“穩定”,作家藝術家們也希望穩定。出不出大的文藝家和經典作品對于某些人來說,也許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對于作家和藝術家,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事業,就是致命的。而不在真正意義上“允許”作家藝術家貼近現實,直面現實,關注民族和時代的命運,就不可能出大家和大作。這早就被千百年社會史所證明了的不可違抗的鐵律。現在要澄清的就是為什么作家藝術家直面現實,真實表現社會矛盾后,就一定會讓社會不穩定,就一定不利于改革開放在穩定的大環境中健康深入地發展?世界各國,尤其是一些大國強國的崛起軌跡和他們文學藝術發展的史實好像恰恰證明了這種說法是言之并不成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