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構成和上古文化走向大統的現實密切相關。從今天的研究表明,無論是古印度、西亞、北非還是美洲印弟安文明,都是上古中華人種中華文明流向的開花結果,是中華大統文明。通過對各地方各區域各方國之圖騰、山神崇拜祭祀的認識和把握,達到對普天之下的遠近山河實施一種巫儺文明文化的統一。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內莫非王臣。
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負責開展大規模的國家古籍圖書整理工作,劉歆在《上山海經表》中稱,他是根據32篇的《山海經》版本校定為18篇的《山海經》的,并指出《山海經》出于唐虞(堯舜)時期,“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①認其作者是夏禹和伯益。這就說明,劉歆在整理《山海經》時,是依據一本有32篇的《山海經》古本做藍本的,這個古本是什么時候的呢?據劉歆當時的口吻,他認定是唐虞時期的產物,而且從帝禹治理洪水踏遍華夏山川,伯益又恰似今天的國土資源部長來推測編者是此二人也是不無道理的。《中國地方風物傳說選(二)·大禹取<水經>》記載大禹在太湖地區治水時,在林屋洞里獲得名為《水經》的書三卷,一卷為河道圖,一卷為山脈圖,一卷悉為彎曲難識之古文。如果這個記錄為確,這顯然是類似于《山海經》的《水經》古本。司馬遷與漢武帝在黃河源頭上的分歧明顯,《史記·大宛列傳》:“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名昆侖云。”司馬遷對漢武帝“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名昆侖”的斷語很不以為然,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自斷語:“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后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這種對《山海經》不以為然的心態已溢之言表,同時也表明司馬遷因沒讀懂《山海經》“怪物”——圖騰的內涵,更加懷疑《禹本紀》、《山海經》等先秦史書的真實性,帶著個人的某些歷史偏見和恩怨意氣于歷史寫作,竟使我央央三皇五帝真史成為神話傳說,太史公之悲實乃中華太史之悲耶!
西方人在尋找雅利安人的過程中也認識到,上古時代有一種共同的語言,他們叫諾斯特拉特語或雅利安語或印歐語,也就是早期漢語雅言,再發展為中夏語,其源頭是長江流域農耕水稻先民語言——糯語?!渡胶=洝纷鰹榕疵竦娜蜷_拓史,也必然是一部糯語口頭傳承或糯語言文字的記錄史,就如盤古、女媧、伏羲傳說雖然在中華大地遍布傳誦,其根菘始卻始終在長江流域一個道理,《山海經》的根也深深扎根在長江流域及以南的廣大地區,以此為起點,遍布全球。這也是為什么《山海經》的語言風格多多與荊楚、巴蜀、南越并印度半島、地中海沿岸相通的緣由?!逗冉洝氛f: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郭璞注曰:“播琴猶播殖,方俗言耳”。清初畢沅考證:楚人稱“播種”為“播琴”。《西次二經》曰:“女床之山,其陰多石涅”。郭璞認為“即礬石也;楚人名為涅石。”,“涅石”、“石涅”,都是“礬石”的楚名。老子、莊子、屈原等荊楚文明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內容,多與《山海經》暗合,楚蜀之地的古漆器和帛綿等工藝品上的神話母題,亦同于《山海經》神話,如長沙子彈庫的升天扶桑圖、三星堆出土的銅鑄扶桑樹等,這也可證《山海經》做為中華文明并世界文明發展史記錄的準確無誤,映射出長江流域中華并世界文明發祥發展史的遞進。自黃帝入主中央帝后,歷代黃帝及后裔們努力的去經營黃河文明,對伏羲神糯炎帝文明的主體地位進行撼動,但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從生產力的角度講是經過了幾千年,直到“三代”的商朝,長江流域的青銅器發展內質上還是不差于黃河流域,當然,政治上長江流域自末代炎帝和蚩尤的反擊后基本失去大勢力,各大部落多向海外遷移,同時逐步渙散成了眾多大小的民族。1942年出土的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神話,是伏羲女媧創世神話,伏羲女媧生四子,成為代表四時的神,他們用陰陽參化法則開辟了大地。篇中對炎帝、祝融、共工作了正面歌頌,這顯然有別于中原黃帝勢力對長江流域人文領袖極盡貶曲之能事,將其獸類化是完全相反的。更為突顯的是長沙楚帛書神話并沒有提到黃帝與顓頊,這確實是難解之謎。筆者認為:其一,長沙子彈庫帛書神話記述的是伏羲女媧神話,而黃帝顓頊是幾千年后的歷史,這種記錄正是反映了歷史史實;其二,篇中有不少對炎帝、祝融、共工等長江流域伏羲女媧后的首領的歌頌,而沒有對后來天下共主黃帝并后來非常有作為的孫字輩顓頊(又2000多年后成為西方的上帝耶穌)的歌頌,一方面是記錄所反映的歷史年代距黃帝時代還太早,當然就沒有黃帝及以后的人物,其二是創造者歷史觀刻意不予記錄,總之都說明了記錄本身確確實實的歷史本色?!渡胶=洝分杏?“胥”、“犧”、“媧”、“羲”等語氣詞,這些語氣詞完全與眾多長江流域方言相吻合,是伏羲、女媧、神糯時代的語言遺跡。事實上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是相對最大的勢力,占據了近半壁江山。就是秦始皇統一后,還有“亡秦必楚”一說。
到了近代,關于《山海經》作者的說法一時蔚為大觀。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認為《山海經》作者可能是印度人或伊朗人,衛聚賢在《古史研究》一書中考證《山海經》作者為印度人隋巢子。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是希臘人、美洲人撰寫的。究其原因,《山海經》涉獵廣泛,地域遍布全球,世界許多國家民族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學者王紅旗對春秋戰國時期的“三大千古文化之謎”:周王室圖書檔案典籍失蹤之謎、老子辭周退隱之謎、《山海經》編輯者之謎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山海經》成書定型的迷團。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周王室因繼位問題上發生內亂,周王室庶長子王子朝因不滿嫡次子王子丐被立為周敬王,將其驅逐出王城(今洛陽)并自立為王。公元前516年,晉國出兵支持周敬王復位,王子朝不敵遂攜周室典籍投奔楚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世襲貴族、王室成員,也有供職于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官吏和學者,而大思想家老聃(老子)極有可能同行。
然在王子朝奔楚之際,恰逢楚平王死,楚國也在繼位問題上面臨動蕩。如此,王子朝一行并沒有直奔楚國都城,而是在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一帶滯留觀望。這樣,周王室因內亂沒記錄下這些禮器典籍的下落,而楚國沒有收到過這些周室典籍自然也就沒有這方面的記錄,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無價之寶從官方的歷史上就此神秘失蹤。而流落于民間的王子朝則將禮器典籍藏匿于深山,將有關地理文獻資料整理匯編修補于《山海經》中,散布民間,形成后來劉歆依據的32篇《山海經》藍本,或曰東周本或曰春秋戰國本。當然,前面已經述敘,《山海經》是糯民在世界各地漫長的歲月開拓的歷史地理口頭傳說,無論是印度、地中海沿岸的西亞中東、東非北非、希臘羅馬還是美洲澳洲文明,大都是糯民的直接創造,所以才有研究者說可能是印度人、伊朗人、希臘人等等著作的理由。有學者認為《山海經》較早版本當為巴蜀圖語文字,后來由定居巴蜀的楚國貴族后裔,使用漢語的前身――“雅言”翻譯、編寫,成為中夏語言體系的《山海經》,最終才成為中國唯一的一部遠古神話的歷史地理書,這有一定道理。這就不難理解《莊子》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原來盡得《山海經》之“荒誕”;屈原《天問》等騷賦篇章中才有大量與《山海經》相同的奇情瑰景。這也是《山海經》為什么獨與楚辭相通,與印度、西亞、北非相聯的緣由,因為《山海經》就是中上古糯民開拓海內外的真實記錄。
《皇覽》記載:“(王)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后也。”河南鎮平縣與內鄉縣之間有地名為晁陂,或者亦因住有王子朝后裔而得名。因此,王子朝秘藏周室典籍的地方確可能在上述地區。 據《左傳·定公五年》記載:“五年春,王人殺子朝于楚。”事件發生在公元前505年,顯然與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關,王子朝因拒交檔案典籍被殺,老子也因參與秘藏周室典籍之事,只好西出函谷,留下五千言《道德經》辭隱而去。
總之,《山海經》這樣一部古老的歷史地理著作,年代跨近八千年,地域跨五大洲四大洋,當然不可能出自某一個人之手,是經過多少代人文始祖編輯傳承增補而成。它起初形成于以中華為主體的海內外不同時代的不同區域和方國,形式上或口碑傳承、或結繩紀事、或實物地圖、或泥版圖書、或竹簡木簡逐步形成保持古糯語形態的文字版本,如,巴蜀圖語版本等,再經楚人用“雅語”編譯整理的基礎上于夏禹時代有了一次大的編輯整合,形成初本,或謂夏禹本。劉歆所據的32篇的《山海經》版本又可能是周代王室王子朝等在夏禹版(初本)基礎上編輯修補而成的東周本或謂春秋戰國本。后來保存下來的《山海經》其實是《山海圖》的文字說明,才有這樣的語言記述形式?!渡胶D》曾被鑄在九鼎上,由于九鼎失蹤,《山海圖》大部可能失傳。此后,《山海圖》散布民間的部分內容可能被重新繪制于楚先王及其公卿的廟堂及漢宮室的建筑上。晉代學者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贊》、注《山海經》,陶潛寫“流觀山海圖”詩。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宋代畫家舒雅先后繪有山海經圖十卷,又均失傳。宋代歐陽修有《讀山海經圖》詩,清代學者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汪紱的《山海經存》各繪有數百幅插圖,但僅有怪獸人神形象,而無了山川秀景了。
《尚書序》在闡述我國最古老的典籍時提及伏羲、神農、黃帝之書為《三墳》,正是“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為《五典》,正是“五帝”;八卦學說謂之《八索》,顯然與易經有關;《九丘》則是九州方志,丘、墟就是壇,祭壇,一方國一部族的祭祖建筑標志。《論語》說“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故其在整理古籍時,“述職方以除九丘”、“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剪裁了他認為不合適的許多上古檔案史料,如《九丘》一書從此不再見于正史②,這對我們今天挖掘研究上古歷史是無法彌補的損失。從太史公司馬遷后來書寫中華歷史的思路看,與武帝恩怨是一回事,受孔丘史觀影響也不小?!度龎灐?、《五典》、《八索》、《九丘》等上古圖書或結繩紀事、或實物地圖、或泥版、或竹簡木簡,反映了上古以中華為主體的人類文字書面的發展進步。泥版圖書在中華本土丟失較早,而在后來的埃用、兩河流域保存得較好。“丘”有點像今天的沙盤模型,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方法。今印弟安人、愛斯基摩人和太平洋海島的原始部落諸中華同種同胞都保存了使用模型地圖來表示山丘、河套、海島、海港等地形的習俗技巧。我國曹魏時期出土的著名“河書洛圖”③是最早的天文數學模型圖,其與《周易》有極深的淵緣。
明代學者陳耀文在《天中記》卷七引《元命苞》稱:“神農氏,怪義生白阜,圖地形脈道。”注曰:“怪義,白阜母名。白阜為神農圖畫地形,通水道之脈,使不壅塞也。”這個注解值得商榷。這里并不是說“怪義”生了“白阜”,“怪義”成了“白阜”之母名了。筆者理解“怪義”,應當為“不同尋常的思路或想法”,句子連起來的意思是神農氏以不同尋常的思路制作了“白阜”——可能是白色沙丘,類似于今天軍事上作戰的沙盤模型,便于將山川河道地形槽繪于上。如果這個記錄信史可靠的話,說明神農時代就有了繪制山川地理的工作?!豆湃龎?#183;地皇軒轅氏政典》曰:“太常,北正。爾居田制,民事爾訓。爾均百工,惟良。山川爾圖,爾惟勤恭哉。”這也說明,到軒轅黃帝時代,繪制山川地理已成為一項重要工作了。而《軒轅本紀》還記有神獸白澤的故事:“(黃)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于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于萬物之情。因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這個故事就儼然是一部古《山海經》的誕生記了。
《山海經》的作者之所以眾說紛紜,或謂楚人、或謂巴蜀人、或謂中原人、或謂“海外人士”,其中“中原人士”之說或謂周人、或謂齊人、或謂楚人;“海外人士”或說古印度人或說埃及人或說巴比倫人等等,其實,這里的無論是古印度人、埃及人還是巴比倫人都是中華人?!渡胶=洝返暮韧鈩撟鬟^程也正折射出上古以中華為本流變全球的跨時度跨地域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同時也是古印度、埃及、兩河流域文明就是上古中華人種文明向西開拓生花結果的印證。
——摘自流波《山海經——改變人類歷史的經象奇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