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明帝司馬紹(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晉元帝司馬睿長子 ,晉簡文帝司馬昱異母兄,母宮人荀氏,東晉第二位皇帝,322年-325年間在位。司馬紹于322年即位,太寧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亂,停止對于王敦黨羽的追究,為安定皇帝的權威全力重用王導,并且與江東大族保持和諧的態(tài)度,成功對“王敦之亂”作出善后,穩(wěn)定東晉王朝的局勢。太寧三年(325年),司馬紹病逝,終年二十七歲,謚號明皇帝,廟號肅祖,葬于武平陵(今南京市玄武區(qū)雞籠山北)。
?
司馬紹聰慧善斷,明于事理。東晉政權初建之時,兵荒馬亂,生民涂炭,國力空虛疲弊,權臣王敦等作威作福,東晉政權隨時面臨著覆滅的危險。司馬紹在位期間,憑借弱勢之中央,成功做到對權臣的制衡。他還在一定程度上調和南渡僑姓與吳姓士族之間的矛盾,穩(wěn)定時局,使社會呈現(xiàn)向安定發(fā)展的趨勢。雖在位時間短暫,但對安定國家大局的影響卻非常深遠。
自幼聰慧深得人心
?
司馬紹幼年聰明,受到父親司馬睿特殊的寵愛。永嘉元年(307年),司馬紹隨父親司馬睿一同移鎮(zhèn)建業(yè)(后改建康,今江蘇南京)。司馬紹性情極為孝順,有文才武略,敬賢愛客,喜好文章辭藻。當時的名臣,從王導、庾亮到溫嶠、桓彝、阮放等,都被親近看重。曾經與大臣們辯論圣人真假之意,王導等人的意見也不能使司馬紹屈從。又好習武藝,善于安撫將士。
當時江東人才濟濟,遠近都歸心于司馬紹。王敦之亂時,王室六軍潰敗,司馬紹欲率將士與叛軍決戰(zhàn),登上車子將要出發(fā),中庶子溫嶠堅決諫阻,抽劍斬斷馬套繩,這才作罷。王敦平素認為司馬紹神武有明略,為朝野人氏所欽佩信賴,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廢黜他。于是大會百官,當眾問溫嶠:“皇太子有什么功德值得稱道?”聲色俱厲,定要使溫嶠說出廢太子的話。溫嶠回答說:“探討高深的治國之道,使國家長治久安,這不是見識短淺的人所能認識的。從禮的角度看,這就是孝。”大臣們都認為溫嶠的意見是正確的,王敦的陰謀遂被阻止。
年少奇童 不見長安
?
晉明帝才幾歲的時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當時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向他問起洛陽的情況,不覺傷心流淚。明帝問父親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過江來的意圖一五一十地告訴他。于是問明帝:“你看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元帝對他的回答感到驚奇。
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飲,就把明帝這個意思告訴大家,并且再重問他一遍,不料明帝卻回答說:“太陽近。”元帝驚愕失色,問他:“你為什么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現(xiàn)在抬起頭就能看見太陽,可是看不見長安。”由此晉元帝更覺得他是個奇童。
調解北方僑姓士族與南方吳姓士族矛盾
?
司馬紹聰明敏捷能隨機斷事,尤其明白事理。在位期間兵亂連年,饑荒不斷,死于饑荒戰(zhàn)亂瘟疫者過人口之半,國家空虛社會凋敝十分嚴重,國事極端艱難。又值王敦挾兵威而震懾人主,將欲竊奪神器。司馬紹虛與周旋,養(yǎng)成其惡,以弱制強,潛心謀劃,當機獨斷,肅清大兇。又調整荊、湘等四州將領,以分散長江上游地方勢力,撥亂反正,加強根本而削弱枝葉,雖在位時間短暫,但對安定國家大局的影響很是深遠。
東晉自建國以來,北方僑姓士族與南方吳姓士族之間的矛盾一直很尖銳,吳姓士族往往受到排擠與壓制。明帝為了穩(wěn)定東晉政權,臨終前一個月,還下詔說:“吳時將相名賢之胄,有能纂修家訓,又忠孝仁義,靜己守真,不聞于時者,州郡中正亟以名聞,勿有所遺。”力圖調解這個矛盾,以期打破宗族界限,為國家選拔人才。在臨終遺言中,他要諸臣為自己治喪時“務從簡約”,不得奢侈。
金發(fā)碧眼 遺鞭脫身
?
太寧元年(323年)六月,王敦將舉兵向京師進發(fā),晉明帝暗中得知,于是騎著巴滇駿馬微服出行,到王敦駐地于湖,沿著王敦的營區(qū)走了一圈就出來了。王敦的士兵發(fā)現(xiàn)了,說:“這不是普通人啊!”這天王敦白天睡覺,夢見太陽繞其城,受驚而起,說:“這必定是黃胡須的鮮卑奴來了。”
司馬紹的母親荀氏是燕代人,司馬紹狀貌類似外族人,胡須黃色,所以王敦這樣說。于是王敦派五個騎兵去尋找追趕晉明帝。晉明帝也策馬奔馳而去,馬拉糞時,就澆上冷水。遇到旅舍賣飯的老婦,送給她一把七寶鞭,對她說:“后面有騎兵來,可把此鞭給他們看。”過了片刻,追騎來到旅舍,問老婦,老婦說:“人已經走遠了。”并把七寶鞭拿出來給他們看。五個士兵傳遞著玩賞,停留了很久。又見馬糞是冷的,認為確實已走遠,便停止追趕。晉明帝因此得以脫身。
?
東晉人認為,司馬紹因母親是鮮卑人而相貌類似于鮮卑人,所以才被稱為“黃頭鮮卑奴”或“黃須鮮卑奴”,證明“黃頭”或“黃須”正是鮮卑人的相貌特征。金發(fā)是白種人的顯著特征之一,可見鮮卑人、至少是東部鮮卑人中,存在相當數(shù)量的白種人。不僅東晉人把“黃頭”或“黃須”看成是鮮卑人的相貌特征,在唐朝人的觀念中,鮮卑人的相貌特征仍具有金發(fā)碧眼等白種人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