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時代,狀元這個詞意味著無上的榮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無數的人都擠著爭過科舉這座獨木橋,因為他們知道,走過去就是海闊天空,而其中的狀元,往往更是那只一飛沖天的雄鷹。
狀元分為文狀元和武狀元,得來都殊為不易。文科舉從隋朝起步,歷經唐宋元明清,不斷完善,武科舉自女皇武則天開先河,也到清朝末年被廢止,其中參加學子如同過江之鯽,幾乎囊括了中國古代最為優秀的人才。在這其中,取得狀元,極為不易,而取得文武兩個狀元的,有史以來,僅此一人!
這個人就是唐朝鄭冠,冠這個字就有冠絕群雄的意思,后來他以獨步天下的表現告訴世人,他無愧于這個名字。
在此之前,我們稍微介紹一下唐朝的科舉。先說文科舉,唐朝與后來的明朝不同,科舉考試的科目五花八門,名目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等等五十多科,甚至還包括招考數學人才的明算科。
但是因為有些科目招考的就是工程師類的職位,在仕途上并無多少發展空間,只有明經、進士二科受到重視,而又以進士科為甚。唐朝科舉只有兩級考試,沒有殿試這一環節。兩級考試為地方州縣及中央官學的預試和尚書省的省試。
這位鄭冠先生,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到底是從地方州縣還是從中央官學起步,反正他在公元823年,正值唐穆宗長慶三年的進士科考中狀元及第。此時,他正好三十歲,要知道,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說法。
這個意思是明經和進士都屬于最重要的兩個考試,但是進士顯然值錢得多。三十歲考上明經就算年紀大了,五十歲考上進士還風華正茂、前途無量。
鄭狀元的當年的考題是《麗龜賦》,他以華麗的辭藻和深邃的思想,戰勝了袁不約、李敬方、韓湘、顧師邕等同科二十七名進士,獨占鰲頭!此后,鄭狀元的記載在史料中神秘消失,仿佛此人從未出現。
唐朝的武科舉制度起至武則天,她在長安首先選拔武術人才,主要項目有射箭技巧、馬術、負重等等。但是武科舉的影響力遠遠不能跟文科舉相提并論,有唐一朝時續時斷,沒有形成特別大的規模。
但就是在鄭冠取得文科狀元的五年之后,唐朝政府舉辦武科舉考試。此時,這位消失了五年之久的神秘人士再度登場。他在武科舉考試中,贏下同科考生李式,再次問鼎。號稱登軍謀弘遠、堪任將帥科。
這樣,鄭學霸成為中國歷史唯一一位文武雙科狀元。雖然以后有人考過文武榜眼,文榜眼武狀元,文狀元武榜眼等等,但是貨真價實的雙狀元,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武科舉過后,有記載這位雙狀元當過戶部郎中。但也不知道是不是才華無法施展,還是有別的隱情,此后他再次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從此了無音訊。
唐朝滅亡源于黃巢的起義,這位不及第的憤青,如果有幾分鄭先生的才華,能夠在朝廷謀上一官半職。也許,唐朝就不會亡得那么快了。
鄭學霸在歷史上是出名的神秘人物,他的生卒年齡也只是推測,他的出生地、生平都毫無記載。這對于一位狀元,還是雙料狀元,簡直就不可想象。甚至有人懷疑,他就是地地道道的一位穿越人士。他的到來,只是給古人開個玩笑而已。
鄭冠在歷史上還有線索就是他擅長書法,還寫得一手好篆書,據說寫過《濟亭記》,但已經失傳。這個先生,始終是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