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前有個五帝時代 |
司馬遷的《史記》里有《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 等記載,但是多少年來史學界只承認夏商周三代是歷史,而認為五帝是傳說時 代。這樣認識的結果,中國文明史只有四千多年,與五千年文明古國不能對應 。大量的考古材料證實,中國文明史遠遠超過四千年,甚至可以達到五千年以 前。要解決這一明顯的矛盾,只有對《五帝本紀》與其他本紀本并列并排為首 篇,是有他一定道理的,不能因為我們研究不夠、不能理解,便把他稱為傳說 時代。我們要尊重《五帝本紀》,應該把他稱為五帝時代。 《五帝本紀》中的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而且認定他們是上下 承襲的發展關系。但是史書上記載的五帝并不只是這一說法,還有太昊、炎帝 、黃帝、堯、舜為五帝一說;有少昊、高陽、高辛、堯、舜為五帝一說;有太 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為五帝又一說。以上三種說法也許各有各的根據 ,不過有的學者把太昊與伏羲合為一人,把炎帝和神農合為一人,并且歸入“ 三皇”之列。關于少昊,有的學者認為是太昊的繼承者,也有人認為是黃帝之 子。以上各說司馬遷沒有采納,而采納了《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國語·魯 語上》所說的五帝,這不僅能夠代表這一時代的順序,而且也沒有過多的糾葛 。我主張以《史記·五帝本紀》為基礎。來研究五帝時代。 司馬遷把五帝不僅確認為王位繼承關系,而且還把他們確認為血緣關系。如《 史記·三代世表》說:“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黃帝生玄囂,玄囂 生 極, 極生帝嚳,帝嚳生堯。”“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 句望生 牛, 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從這里可以看出,所謂五帝,都屬于黃 帝血緣系統。但是有一個明顯的問題,我們知道堯、舜、 是同時代人,顓頊 至舜其間隔有窮蟬、敬康、句望、 牛、瞽叟五代,而顓頊生 , 與舜同時, 其間五代人擠到哪里去了?帝嚳繼承顓頊,為顓頊族子,但是是帝嚳生堯,與 舜同時代,其間四代人擠到哪里去了?其實五帝并不一定是父子祖孫相傳的血 緣關系,因為他們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部族,或者是一個部族的祖先 神。遠古時代往往人名與部族名稱是統一的。如《國語·晉語》說:“昔少典 娶有 氏,生黃帝、炎帝。”說明黃帝、炎帝是同時期的兩個人,但是《帝王 世紀》卻說,炎帝傳位八代至榆罔五百三十年,黃帝代炎帝而有天下。如果把 黃帝看作一個具體的人,豈能五百年以后才代替炎帝而有天下,顯然是指部族 而言。《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史記·秦本紀》說:“秦 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生子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子,曰女華。”少 典生黃帝,黃帝孫是顓頊,女修是顓頊苗裔孫,可是女修的兒子大業又娶黃帝 的妹子女華,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只有把少典看作是一個部族,一切問題便迎 刃而解了。我們再看看共工這個人物,《淮南子·兵略訓》說:“顓頊嘗與共 工爭矣,”又說“(共工)與高辛(帝嚳)爭為帝。”《韓非子·外儲篇》說 :“(堯)又舉兵而誅共工于幽州之都。”從顓頊帝嚳到堯時都有共工,最后 把共工殺了。共工是死了。但是《荀子·議兵篇》中卻說:“禹攻共工。”共 工又活來了。共工被殺是真的,后來又有共工也有真的。因為對這樣的人物, 不僅要把他理解為一個部族,同時還要理解為一個人,這個人是一般的人,而 是部落酋長或部族首領。所以這種人物的名稱有雙層意義。殺了一個共工,又 來了一個共工,這是部落酋長名字延續的結果。即在部落中經歷若干代,領袖 可以更換,但領袖名字始終如一。如共工族團第一代領袖稱共工,第二代、第 三代……共工族團的領袖都叫共工。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中介紹印第安人 的部落時就有確切的例證,稱為“世襲酋長名稱,”誰被推選為酋長,誰就叫 這個名字,如酋長被罷免,仍然恢復自己的本名。從以上分析的結果看,可以 說黃帝、顓頊、帝嚳 、堯、舜都分別是代表一個族團,他們的承襲序例,反 映了不同時期在中原地緣分別居于領袖地位。但是也不能徹底否定他們之間的 相生關系。我這里說的相生,不是嚴格意義的父子相生關系,因為他們都是一 個族團。所謂相生,實際是族團的分支,分支后又各自形成系統。《史記·三 代世表》中說的顓頊、帝嚳、堯、舜以及禹、契、棄都是黃帝的子孫。《史記 》還說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十二姓。《山海經》說:“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 生北狄。”“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是為犬 戎。”北狄與犬戎也是黃帝后裔。顓頊本身也是一個大族團,《左傳·文公十 八年》說顓頊有才子八人,實際上是八個子族。《山海經》里還記載說:“季 禺之國,顓頊之子。”“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有國曰中輪,顓頊 之子。”“顓頊生 頭, 頭生苗民。”《左傳·文公十八年》說帝嚳也有八個 子族。《山海經》中有不少帝嚳(經內稱帝俊)族團的發展情況,如中容之國 、司幽之國、白民之國、黑齒之國、三身之國、季厘之國、羲和之國、西周之 國,都是帝嚳分支出去的。除此之外,帝嚳的子族有堯,曾繼承了中原的盟主 地位。他的子族契,為后來商族的始祖。子族棄,后來成為周族的始祖。這些 例子只說明一個問題,他們確實是一個大的族團,而且分別延續時間很長,否 則,就不會有那樣的分支。 從以上介紹的情況看,所謂五帝,實際是五個領袖族團,五帝之名是族團之名 ,因此對五帝的年代就不能相信《竹書紀年》的記載。《竹書紀年》說黃帝在 位100年,顓頊在位78年,帝嚳在位63年,堯在位100年,舜在位50年,共391 年。古代人的生活條件不好,壽命都不會很長,能夠執政50年、60年、70年, 甚至100年,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只有從族團的世襲領袖名字來考慮,才能得 到合理的解釋。黃帝族團、顓頊族團、帝嚳族團的分支十分驚人,其中不少都 是“侯國”,豈能在100年、70年、60年內完成!我的意思是說,《竹書紀年 》所說的五帝時代,不僅不能與具體人相對應,更不能與族團的情況相對應。 唯一可供參考的是《緯書集成·春秋命歷序》。盡管《緯書》有許多不可信之 處,但是《春秋命歷序》談到的五帝紀年,還是比較合理的。如說“帝嚳傳十 世至堯,”又說“帝嚳傳十世,四百年。”《史記·三代世表》說:“帝嚳生 堯,”因此帝嚳傳十世應該包括堯,歷時400年。假如舜執政50年可信,那么 夏代立國距帝嚳初當為450年。夏代的立國,學術界認為大體在公元前21世紀 ,距今4100年左右。以此為基礎向上推算,帝嚳年代當始于公元前26世紀,距 今4550年左右。《春秋命歷序》說:“顓頊傳九世(一說傳二十世),三百五 十年。”在帝嚳積年的基礎上向上推算,顓頊年代當始于公元前29世紀,即距 今4900年。《春秋命歷序》說:“黃帝傳十世,千五百二十年。”在顓頊積年 的基礎上向上推算,黃帝年代當始于公元前45世紀,即距今6420年左右。我引 用《春秋命歷序》的記載,并不是說五帝的積年絕對準確,充其量說也只是一 個大概。不過這個大概的積年較《竹書紀年》合理,因為《春秋命歷序》認為 :黃帝、顓頊、帝嚳是代表若干世,這個“世”應理解為重要的領袖更替,而 不是具體的一代人,這與前邊介紹五帝情況比較接近,能夠講得通。因此,五 帝時代的積年可以說大體約二千年之久。 五帝時代的社會性質與考古學文化對應,我以發表了文章。認為黃帝時代與仰 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大河村類型相對應,顓頊、帝嚳、堯、舜時代,與中原龍 山文化早中晚期相對應。五帝時代已進入中國文明社會的初級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