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里最讓人深惡痛絕的角色是什么?
別的不說,渣男渣女肯定榜上有名。
你全情投入,到頭來卻發現,自己不過是對方廣撒網中的一條魚,而對方所謂的真心,只是批量生產的話術。
但即便如此,你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就像垃圾食品,誰都知道不健康,卻總讓人欲罷不能。
《脫口秀大會》 上,王建國調侃:渣男除了不負責任,什么都好。而老實人除了老實,一無所有。
而且吧,“人家渣男討女孩歡心的這個技術,并沒有什么不對的。”
沒人想被渣,但渣男渣女在感情中的游刃有余和“惹人愛”,卻沒有人會想要抗拒。
與其一邊罵渣男渣女,一邊尋求優越感,不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跟著他們學怎么更輕松地戀愛。
對方的反應,無法決定你的價值
在講渣男渣女的撩人術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反面案例。
書單君有個朋友,很渴望戀愛,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去認識新的人。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他仍然沒有建立穩定的關系,還處在反復認識新人的輪回里。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也很簡單——他害怕被拒絕。
約喜歡的女孩子出來失敗一次,就再也不會動約第二次的心思。
就算順利進行約會,對方表現的喜歡程度和他的有落差,就立刻斬斷關系。
很多人可能會說,這很正常啊,大家現在這么忙,察覺到對方沒意思,肯定要及時止損。
但對他來說,比起所謂的“沉沒成本”(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促使他迅速轉移目標的,是因為被拒絕而產生的自我否定感。
就好像背上了一個“我不配”的包袱,必須得立刻遠離拒絕自己的人,才能甩掉這個包袱。
戀愛作為一種深層次的人際互動,的確很容易誘發人的不安。
自我價值感不夠穩定的人,就會有這樣的表現:一旦被拒絕,就覺得“我糟透了”。
渣男渣女則很少如此。
最初邀約時,他們甚至不介意變成“備胎”:“賞臉陪我去看下xx電影唄,如果你沒有其他約會的話。”
被拒絕,也不會沮喪,而是會回:“那真可惜,下次空下來記得告訴我。”
你沒有進一步舉動,渣男渣女也不會放棄,過幾天還能開口詢問:“之前欠我的那個約會,什么時候兌現啊?”
一旦你在猶豫中答應了,這個原本壓根不在考慮范圍中的人,就開始一步步俘獲你了,而且你會意外發現,整個戀情的節奏都是由對方來掌控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渣男渣女通常有多個備選,一個被拒絕可能就去找下一個了。
更根本的,則是因為他們大多有很穩定的自我價值感。
而這種穩定感,是能吸引人的。
在兩性心理學作品《如何讓你愛的人愛上你》中,作者莉爾提到:
“在轟轟烈烈的愛情中,最令人心動的核心內容就是人的自我價值感。”
要知道,戀愛雖然甜蜜,其中也還是包含著博弈。當你的自我價值感過于動蕩,就會因此失去魅力,轉而被另一方牽著鼻子走。
破解這一局面,最重要的是認識到,他人的反應并不能決定你是誰。
在這一點上,渣男渣女是比大多數人都要有天賦的。
因為“身經百戰”,他們反而更能理解親密關系的不可控性,畢竟他們自己常常就是不可控的制造者。
也因此,很少會把自己的價值感建立在對方的反應上。對他們來說,感情不是找自我認同的地方,而是用來獲得情感慰藉或滿足生理需求的。
拒絕對他們來說不是“我被拒絕了我果然好糟糕”,而是“對方當下和我的需求不一致,但這完全不影響我是誰”,緊接著就去找能承接自己需求的人。
他們會傾向于用更可控的方式構建自我價值感,比如事業、愛好,而且通常也都做得還不錯。
沒人能決定你是誰,除了你自己。
學會這一點之前,從容地去愛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比起展示自己,更重要的是看到對方
如果要總結渣男渣女們百戰百勝的秘訣,答案一定是“一切以對方為主”。
他們通常都非常具備服務精神。
提前規劃約會、準備你喜歡的禮物......面面俱到讓你覺得自己真是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普通人可能也會做出類似的舉動,但還是擺脫不了自我表達的高需求。
就算非常喜歡對方,還是會更忍不住過多地展示自己,不管是正常表達還是夸大其詞的吹噓,背后投射出來的信息都是:“看我多可愛,快來喜歡我吧。”
這種行為,在莉爾看來,就是妥妥的雷區。
“把你和意中人的交談想象成一個巨大的鎂光燈。每次當鎂光燈照在意中人身上時,他(或她)就會充滿興奮。
如果鎂光燈轉到你自己或其他人、其他事情上面,意中人就會覺得你們的交談變得乏味了。”
渣男渣女就深諳這一點,他們會想法設法讓對方成為主角。在合理的范圍內,也并不介意多付出一些,在對方還未開口之前,就注意到其需求所在,并且絕不敷衍了事。
書單君的一位朋友,跟前男友抱怨痛經時,對方只會默默發來“抱抱”的表情,再附贈一句多喝熱水。
而她后來短暫交往過的一位渣男,卻會立刻點甜品和暖寶寶送到公司樓下。
可能前者的關心反而更真心,但從行動上來看,哪一個更讓你覺得自己被在意呢?
前段時間爆出的假靳東新聞中的阿姨,也是因為在對方身上獲得了從來沒有過的關懷和肯定,才一步步放下心防,最終愛上了一個甚至沒見過面的人。
在美劇《我愛上的人是奇葩》里,有一句這樣的臺詞:愛情就是把對方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
在一段感情中,展示自己固然很重要,但花費一些時間,讓對方感受到和你在一起,她/他被真心實意地關注和喜歡著,可能也同等重要。
當然了,渣男渣女之所以能這么做,是因為他們并沒有真的投入,或者只想維持短期關系,因此是壓抑著自身需求的,說白了,就是在透支。比如明明很煩了,還是耐心傾聽對方說話。
一味壓抑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對方的,也不可取。
在這之中找到一個讓兩個人都覺得舒適的度,才能夠建立更長久的關系。
真誠,是最可靠的套路
不過,雖然人們沉溺于和渣男渣女的甜蜜戀愛,但只要有清醒的頭腦,都不會選擇和這些人共度余生。
就像鹽酥雞雖然好吃,但你也不會頓頓吃不是?
畢竟,他們連愛的入場券——真心,都尚未拿到。
一般來說,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分為兩種,第一種,建立親密關系,第二種,維持親密關系。
渣男渣女雖然擅長建立親密關系,但實際上通常是沒有意愿或者能力,維持親密關系,這也正是他們“渣”的地方。
他們做對的這些事,更多也都是出于一個程式化的反應,并不是真正地關心對方,甚至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戀。
《金秘書為何那樣》中的男主,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他的秘書金微笑突然離職,原因是想要結婚,過正常的生活。
而他很難再找到這么“稱心”的秘書,于是決定不如自己和她結婚,就能順利成章把她留下來了。
在知道金秘書最欣賞的特質是體貼后,他就開始扮演一個體貼的追求者形象。
然而,他其實并不在意對方的感受,約會結束后,他最想說的是:“你看,我對你這么體貼,我是個多好的人。”
就像公號knowYourself一篇文章中所描述的:
“他們更在乎的,不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對方的需求,而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行為所展現出的個人形象是否符合自我預期。”
擁有這種特質的人, 很難真正去愛一個人,也不可能獲得愛。
在哲學著作《我和你》中,作者馬丁·布伯提出了兩組對照概念:
我-它
我-你
書單君來簡單介紹一下。
我和它(也可以是他或者她),是把對方異化為屬性的集合,把其當作物來看。
我和你則不同,是把兩者都視為主體,雙方建立了聯系,具備參與性。
渣男渣女和另一半的相處,更多是“我-它”的狀態。
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對另一半呵護備至,但實際上,從未發自內心把對方當作一個真實的人來看,而是異化成了“物”。
是否好看?有趣?不吵鬧......唯獨不在意對方經歷過什么,喜歡什么,需要什么。
就算在意,也是種偽裝,不是作為追求的工具,就是像《金秘書為何那樣》中的男主一樣,來滿足自己的自戀。
但,“愛絕非只有我而把你變成內容,變成對象;愛在我和你之間。”
威爾·史密斯曾主演過一部浪漫愛情電影《全民情敵》,在電影中,他扮演一位愛情教練,專門教人怎么撩妹。
一次,他幫一位客戶做約會輔導,從怎么跳舞到怎么接吻,一應俱全。
但客戶很多地方都不聽指揮,盡情釋放天性,讓他原本設計的魅力橋段大打折扣。
結果,反而是那些看著十分笨拙甚至是搞笑的舉動,贏得了女孩的芳心。
都說“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但其實,套路最多只能作為輔助,短期見效快,卻不能長久。
真正能讓一段親密關系繼續下去的,還是兩個真實的人真誠地靠近與碰撞。
就像馬丁在書中所說:
“所有的手段都是阻礙。只有所有手段被打掉,才會發生相遇。”
轉發文章,愿所有人,都能被待以真心。
主筆 | 鄒雨 編輯 | 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