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流感是由于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病急促、咳嗽、呼吸困難、發熱、衰竭、迅速康復為特征。中醫將流感類傳染病稱為時疫、疫癘、傷寒、溫病,治溫病有幾個禁忌,要禁汗,禁下,禁用大下的藥,還有禁吐,大吐傷中氣。像大青龍湯,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這些湯頭慎用,還有的人主張用張仲景的小柴胡湯治療豬流感,小柴胡湯來源于《傷寒論》,是和解少陽的代表方,臨床上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慢性肝炎、胸膜炎、中耳炎、淋巴腺炎、產褥熱、睪丸炎、急性乳腺炎、急慢性膽囊炎、胃潰瘍等屬少陽病證的治療。
春夏之交時人的里氣偏虛,腎陽有點散,陽氣稍微不足,我個人認為清熱解毒的藥,更多的是消耗正氣,而不是解決問題。
個人認為預防豬流感初期用鮮竹瀝加上鮮姜汁,基本沒有太大的弊端大人小孩都可以服用,小孩覺得味道還不好喝可以適當加點紅糖,一天喝上兩三盒,也就是120到180毫升,效果非常好,咳嗽當天就可以好得差不多,非常明顯。鮮竹瀝價廉物美,是夏季常備用藥,為了預防中暑,藿香正氣水也可以常備,成都中醫藥大學出的藿香正氣液濃度更高效果更好一些。
高熱要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到底能不能用,從癥狀上來看也不錯,但是我們要看得更深一點,就是之所以出現高熱的癥狀就是因為頑痰引起的一氣不周。
明朝鄭全望《瘴瘧指南》在治療溫疫中有兩個處方:
備注:一錢為3g
中醫自古以來在開藥處方上就頗有學派爭議,有的人主溫補,有的人善攻下;有人歡喜用涼藥,有人偏愛熱方。從時間段來看,有的醫生喜歡用唐朝以前的處方,有的醫生喜歡用明朝以后的處方,我們稱之為經方派和實方派。經方派和時方派最大的差異是他們的用藥方式,經方派的人以黃帝內經、傷寒論、千金方等醫書與方書為指導,所開的處方藥味少、藥量重,治病效果非常顯著。
周慎齋《慎齋遺書》書: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虛,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久矣。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如補脾,此之謂也,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頗多。我本人主張溫補,脾胃乃人體正氣之本,寒涼藥物過多損傷人體正氣,更何況又處于春夏之交人的正氣本來就不足。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皮膚薄脆,腠理開琉,用藥輕省;關中河北,大地干燥,其人皮膚堅硬,膜理閉塞,用藥重復”。以外感風寒為例,江南一般麻黃一錢就可出汗散熱,所以南方醫書上有“麻黃不過一錢”之說;而到黃河以北麻黃要用到三錢,東北甚至還要更多,始能發汗退寒。
后記:南方崇尚中醫張仲景的傷寒論北方崇尚張景岳的溫補,學派不同用藥差異很大,有人說中醫為何發展不好,中醫內部自身對如何處方用藥面爭議就很大,中醫是崇尚辨證論治,因地制宜,但在處方上中醫喜好不同,從師不同,病人感受不同,所以無從等同,不過可以相互結合應用會更好,傷寒藥中加溫補藥,溫補藥中加傷寒,顧其脾胃,以上僅此一家之言。
作者:海菱
參考文獻:
周慎齋《慎齋遺書》
明朝鄭全望《瘴瘧指南》
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要方》
張仲景《傷寒論》
吳瑭的《溫病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