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終吉也。
上卦為坎為水,二爻近于水,故有沙,故曰“需于沙”。
二本有正應于五,現陰爻下四,二失應而不可往。陰爻與九二共組互兌。兌為口為言,陰爻為小,故曰“小有言”。謂稍有責罵也。
失應不能往合而稍受責罵,小吝而已。九二以陽剛之身需待,居中位以自守,不進而犯險,終必能得吉。故曰“終吉”。
《象》曰“衍在中也”。謂心胸寬衍以待。“衍”,寬衍也,見博文后注二。九二陽剛居中,可在寬裕中等待,故“衍在中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三雖未入于水,然已切近,故以“泥”取象。“泥”較“沙”更近于水,險已逼近也。
《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外卦為坎為災,故“災在外”。謂災之切近,尤如身居屋中,而災已至屋外。
初與二爻不能上應,無進之心,故不犯難。但九三有應于上六,必欲進。如此則險禍自招,故曰“致寇至”。上坎為寇也。
《象》曰“自我致寇”。強調災禍乃自招也。坎險雖近,未嘗逼人。若能剛正以待,當可避之。但己欲急進,自逼于險,以致禍敗。故以“自我”明致災之由,在己不在人也。
下乾為敬為慎。若九三與上爻敵應,則稱“敗”。現九三與上爻正應,“不敗”也。故《象》曰“敬慎不敗”。喻九三雖近于險,但若能敬而慎之,尚可立足于不敗之地。
三、上之應,既為三爻致寇之因,亦為三、上不敗之因,故《象》以“敬慎不敗”對應“自我致寇”。九三欲妄進而自招其禍,本兇吝難免。唯敬而慎之,或可不敗。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
六四進入上坎,已入乎險中矣。陽爻自四出而進,亦陷于險也。故曰“需于血”。血者,殺傷之象,足見其遇險劇斗之烈。上坎為血。
陽爻自四出而進,本有違需待之道。然陽爻終能達五得中,雖處傷地而終得出也,故曰“出自穴”。“穴”者,險陷之所。
二三四互兌,兌為穴。四居穴口,故有自穴而出之象。
上坎為耳,六四順承九五,故《象》曰“順以聽也”。謂六四雖需于血,但能順勢聽命,故終得出險。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坎為酒水,居兌口之上,酒食之象也。故曰“需于酒食”。九五中正有承,需于善位而吉,故曰“貞吉”。“貞”字勉其貞定以待也。
程頤曰:飲食以養其氣體,宴樂以和其心志,所謂居易以俟命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上六應三,三居互兌為穴,故曰“入于穴”。三之陽爻已出發來應,必遇險阻,如入龍潭虎穴,故以“入于穴”喻。
陽爻將來應,九三代表下乾三連陽之剛健有力,故曰“有不速之客三人來”。“不速”,不召自來也。陽爻之來,非受上六之召喚,是九三自主而為。“不速”與九三之“自我”同指。
三居下乾為敬,上六居卦終,得三之來應可得吉也,故曰“敬之終吉”。若敬奉有能之士,亦終可得吉也。
《象》曰“雖不當位,未大失也”。居窮位凌陽,故“不當位”。未失陽爻之應,陽爻為大,故“未大失”。喻上六無大過失,故可終吉也。
總結
需,待而后進也。遇險在前,當容忍以待時。若恃剛急進,必自取其敗。大抵天下之事,若能款曲停待,終是少錯。
注一
《易》之卦辭每逢卦變得中之吉,多謂“貞吉”。何以加一“貞”字?蓋卦變動而得中,須貞于中位方得其吉也。需、師、困、蹇、旅、頤等卦辭之“貞吉”,皆是此理。
注二
“衍”字從水從行,本義為水流入海。《說文》曰“衍,水朝宗于海貌也”。后引申為盛、多、寬裕等義。如“衍文”,謂因抄刊古書而誤增之字。又如《后漢書》曰“修文則財衍”,此“衍”字,即是寬裕之義。
需卦二爻“衍在中也”,謂九二居中而待之從容、寬裕。